image

智能硬件创业如同O2O一样,近来屡被唱衰。但与后者本身存在估值过高、想法多不切实际相比,智能硬件创业很大一部分是折损在出货(供应链)上。

垂直硬件大多很出彩。它们在软硬件的设计上,都会更贴合目标群体,订单自然也不会太差。比如,动点科技在2014年7月份,就曾报道过一款主打孕期记胎动的LISA智能孕表。这款产品摆脱了以往孕妈需要手动记录胎动数的做法。如果感受到胎动,孕妈只需长按孕表的表面,即可实现全天候记录。虽然我并非目标用户,但在当时千篇一律的智能手环里,LISA确实让我眼前一亮。

这家公司实现了众筹目标,但其退货率高达60%,最终以失败收场。创始人给出的解释是,“我以为聪明可以解释一切,我以为光鲜的背景和人民币可以支撑一切,但这或许就是认知和现实的差距。”

同样还有一款上线Indiegogo的Bistro智能喂食器。它能识别出不同的猫脸,个性化、自动出食。最终,Bistro获得了40~50万美金的众筹金额。但最终依然是以失败收场。涉及到几百个零部件的设计、制造以及生产,这对于这家初创公司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LISA和Bistro的结局,可以说是诸多智能硬件初创公司的缩影。

一款智能硬件究竟该保持怎样的姿态,才能称得上华丽?我们已经见过太多以设计出名的硬件,有一些还请来了洛可可这样以设计闻名的公司。为产品精细定位,找到目标受众,制定良好的营销计划,上线众筹,出货,这一切看起来似乎都不是问题。

正如之前所述,出货、供应链才是最大的问题。如何解决?用3D打印技术完成前期的建模?一来技术手段尚不能实现对所有产品的支持,二来,即使建模成功,由于3D打印时间较长,还是不适合用到量产上。找富士康这样的代工厂合适吗?暂且抛开出货量小这个因素,与供应链的沟通本身就存在较高的成本。

俞敏洪的洪泰基金准备这样做,即向初创公司提供免费孵化空间、实验室、生产线、研发团队以及配套基金。也就是说,洪泰旗下智能硬件孵化器A+Labs除了拥有常规孵化器的服务外,还自带生产线和实验室,并配有工程、设计师参与,自有基金和开发式基金投资。目前,其已在北京和成都建成两条产线,据A+Labs创始人乔会君透露,单条产线每天能够至少产出1000件产品。如果这些小批量产品在众筹平台能够实现预期,洪泰方面会将其对接给大型生产线进行规模化量产。

从某个角度来看,其和富士康、阿里的“淘富成真”硬件孵化项目有相似之处。后者目前的运作模式是,由创业者提供想法和初步成品,通过淘宝众筹平台募集资金,再由富士康进行代工和工业设计,最终通过淘宝和天猫电商平台销售。富士康还提供一个快速打样中心,并辅以工程师,实现样品生产。

虽然二者都是在做硬件生态的闭环,但逻辑有明显差别。给我的感觉是,洪泰方在前期的项目甄选上可能要更用心,毕竟它的本质属性是一家孵化器,提供的配套服务等会在前期拥有较高的成本。而淘富成真似乎更看重用户的口碑,产品需要获得市场认可后才能进行量产。当然,这样做风险更低,但尚不知其中要花费的时间成本有多少。

无论如何,这些尝试改变智能硬件创业现状的做法,都是值得赞许的。动点科技也会持续对其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