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utterstock

十年磨一剑,这用在专注于提供服务机器人自主定位导航解决方案和低成本激光雷达的SLAMTEC身上一点也不为过。SLAMTEC的前身是上海交通大学的机器人技术研发团队RoboPeak。在09年对行业背景分析后,RoboPeak团队认为在未来五六年后,机器人的智能行走将成为主流,于是便一直投入在他们产品的研发打磨中,直到13年底成立了SLAMTEC。

“之前在Intel工作时像iPhone这样的智能移动设备才刚刚兴起,那时业内就有唱衰PC和笔记本制造的声音,认为智能产品将会变得更加便携和更具主动性。然而后来无论是手机还是智能手表,都需要人被动携带,这和人们发明这些设备代替人工的目的显然是相悖的,因此我们判断独立智能行走的机器人会成为未来发展的主流。”SLAMTEC的CEO陈士凯表示。

而要想实现机器人的自主行走,简单地说,就需要解决定位导航问题。而定位导航主要分为两大块,一是传感器,相当于机器人的眼睛;另外一个则是算法,相当于控制机器人运动的“小脑”。

RPLIDAR

在选择研究传感器这块,SLAMTEC采用了激光雷达作为产品RPLIDAR初步开发的基点。陈士凯认为,激光雷达方案比较成熟:一方面,激光雷达扫描一圈之后,基本上室内的平面图就能马上画好,另一方面,该领域经过几十年的研究,相关的资料和开源的程序也更容易查询。

其实早在之前,发射到火星的探测车就是采用激光雷达来作为传感器。目前无论是在军事还是在工业上激光雷达都已经相当成熟了。但是市面上激光雷达高昂的价格确实难以让它进一步商业和民用化。如何降低激光雷达的成本就成了SLAMTEC的主要问题。

而激光雷达难点在核心测距工艺上,成本高达上万元。对此陈士凯表示,SLAMTEC采用的是由其自主研发的基于视觉的测距引擎,批量售价低至数百元,实现了消费级的量产。但第一款产品跟工业级的雷达使用寿命和探测范围还是有一定差距,毕竟目前主要的服务对象还是B端领域服务型的扫地机器人、送餐机器人和导购机器人等。

另外SLAMTEC在今年初发布了新一代升级版的RPLIDAR-A2,产品厚度为4 cm,在6米测量半径内,可完成360度全方位扫描,采样次数为每秒4000次,扫描频率高达10Hz并可实现毫米级测量精度,让机器人更好地踩点,实现自主避障。值得一提的是,其在使用寿命上增强到了工业级的5年以上。

SLAMWARE

在SLAM算法问题上,SLAMWARE芯片产品并没有采用更昂贵的传感器去做软件研发,而是一种集成了单模块化机器人自主定位导航系统,该系统基于激光雷达的同步定位、建图(SLAM)及配套的路径规划功能。对此,陈士凯有自己的看法:“相对于目前比较火热的计算机视觉识别算法,激光不会受到摄像头拍摄画面的影响,在处理器的运算成本上也会更廉价。并且计算机视觉识别目前还达不到成年人脑的程度,但不否认其是未来的一个发展趋势,所以公司也会在该领域做出投入。”此外,陈士凯还告诉动点科技,激光在广阔的平坦地域有些目标是无法扫描到的,所以在SLAMWARE芯片产品中也结合了一些惯性追踪定位的功能来增强其测量的可靠性。

在使用方面,用户只需简单将宿主系统与火柴盒大小的SLAMWARE芯片提供的通讯接口衔接,就可结合SDK实时获取的高精度机器人位置信息与SLAMWARE芯片自主构建的环境地图数据,进行灵活、多样的功能扩展。通俗的来说SLAMWARE芯片就像是智能手机里的各类导航软件,它可以帮助机器人建立地图,并寻找最合适的行走路径。Zeus从激光雷达RPLIDAR到导航定位系统SLAMWARE,SLAMTEC还搭建出了一款通用型的机器人整机平台Zeus,它依靠内置的高性能SLAMWARE自主导航定位系统,可搭载不同应用,并在任何商用环境中开展工作,无需外部环境调整及人为编程设置。

在从硬件、软件到产品的不断完善化中,SLAMTEC除了出售自己的软硬件产品,也跟很多机器人企业共同开发合作,在提供标准化解决方案的同时,也提供个性化的定制实现盈利。陈士凯表示,未来SLAMTEC在致力于激光雷达进一步精确化和体积缩小化的同时,在导航方案上,还将开始以摄像头视觉SLAM的融合型系统迈进,并采用云端加速能力提高智能。

机器人是个软硬件结合的产品,讲究的是软硬件的融会贯通。目前SLAMTEC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套产品生态链,并在多年的研发过程也形成了一定的数据积累,或许在采用大数据的云端加速后,未来无论是在技术还是在市场层面上都将会有更长的延展性。

据悉,SLAMTEC于2015年8月完成了1000万美元的A轮融资,投资方包括天津后天投资合伙企业、宁波谦石高新创业投资合伙企业、上海东数创业投资中心和日照常春藤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