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now_something_banner_2

近日,全国首部《共享单车与城市发展白皮书》正式发布,研究发现在智能共享单车在进入城市不到一年时间里,成为小汽车、公交、地铁外的第四种重要交通工具,实现了“自行车王国”的人性化复兴。报告还显示,共享单车出现后,小汽车出行占比从之前总出行量的29.8%,明显下降至26.6%,而自行车骑行的占比翻了一倍至11.6%。

然而问题也不少——自行车重归城市背后,城市准备好了吗?

有人说共享单车是映照国民素质的一面照妖镜,虽说公用物品必然有损耗,但今年以来结合之前媒体的种种报道,才明白这个社会的恶毒含量远远高于可预测值:

比如说,把共享自行车扛回家或锁进楼道里,把共享车放进汽车后尾箱开到另一城市使用,把它加两把锁收归自己独享,把它粉刷了另一种颜色加上儿童坐椅专用。把共享自行车砸烂的,拆掉车头、坐椅、脚踏的,把轮子卸掉的,把车子扔在河里的,把车子挂树上的,把几十上百辆共享车堆在废墟里无法使用的……至于把二维码刮掉,把芯片损坏,把号牌拆了,简直就算手下留情了。

不外乎有人发出感概——考验人性。凡是考验人性的产品,很快都会笑不出来了!

共享经济这种事,不能指望全民忽然提高素质;只能建立起良好有效的追踪与惩罚机制,只要盗用与损毁的,都能得到严厉追究甚至法律制裁,如果把每个人从“群体”当中剥离出来,每个人都必须独立地为自己行为负责,那么还用得着担心使用者素质不高吗?

像勒宠在《乌合之众》里说的一样,“在孤立的情况下,他可能是个有教养的人,但在一个群体当中,他是一个野蛮人,也是一个行为受本能支配的动物。”

原本摩拜通过积分制度约束用户习惯。当发生将自行车停放在小区、甚至损毁等情况时将会扣分、进而加价。如果市面上只有摩拜一个公司的话,这可能是有用的。但随着资本的持续进入,越来越多的自行车进入街道。那些个觉得摩拜管太多的用户大可以换一个公司的车来骑。所以这行的未来前景如何发展,还需要整个行业包括政府甚至全社会通力合作,才会有一天让文明停放能像七不规范一样深入人心,作为国人素质的衡量新的风向标。

就在节目播出之际,各地政府陆续出台了《鼓励规范互联网自行车服务的若干意见》以及《自行车停放区设置指引》,去年年底,摩拜就开始与地方政府合作在主要街道和闹市街边划定专属停车位。除了北京,它在成都、天津、济南等地都有类似的SMPL(官方给智能推荐停车点的别号)

许多人并不知道,但这样的停车区都是有专业的运维团队在操作,这一期懂点啥栏目我们就近距离接触该团队中的两位管理员,和他们一起成为了mobike幕后的“神秘人”,虽然短短不到一个下午的时间,但给我们的感受却是良多:

比如说得益于GPS芯片的置入,运维人员可以从后台观测到每个区域大概有多少辆故障车,以每个运营人员需要在多长时间内解决多少车辆来设置考核指标,后台统一管理协调;当车辆两到三天时间内未被使用,后台会设置成未激活状态,运维相关会介入来对车子的情况进行检查等等。

这些关键信息看似是神秘和不为人知的秘密,却早已是他们日常工作依赖海量数据中的重要参考值。当我披上战袍体会他们的工作,能力所能及的可能只是那些看似无常甚至略带枯燥的摆车,投放,故障排查等,但重复这些动作的背后是他们日复一日的责任心和使命,这涉及到这座城市的二十多万辆橙色小车和每一个人出行安全最后的一道防线。就在这期节目的录制最后,我好奇得发现其中一位运维小哥的手机屏幕摔得开了花,他说这都是“工伤”——长期拖动未整齐摆放的单车解锁过程中难免有手滑落地的那几次。笔者不由想到:小到拯救他们的手机,大到说共同提增小小单车折射出来的国民素质,每一个个体都已经牢牢捆绑在这趟文明的列车上,不得不发。这是通过这期节目我们最想给大家带去的一点点思考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