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ng

即便撕去共享的标签,移动电源依然借助旺盛的需求成为了资本的新风口,唐永波的小电在今年3月份宣布获得金沙江创投、王刚领投的数千万元天使投资,在4月份又宣布了获得元璟资本和腾讯领投的近亿元A轮融资。这些钱的最主要用途就是市场扩张,在竞争者大批量入场的情况下,业务模式只能用更快的方法进行试错。

“一开始大家都觉得一个场景下面设备越多越好,后来我们发现不能一下子铺设太多设备,因为商户也需要培养。我们之前在一家餐厅配了60个设备,但是商户根本找不到60个电源插头,所以我们就相应的减少了商户里的设备数量。”小电科技的创始人唐永波说。他的投资人朱啸虎则相信,共享充电宝的维护成本并不高——尤其对于这种桌面模式来说,大多数餐厅服务员会帮助维护。这就意味着“在两三个月内就可以把成本赚回来,这是非常好的生意,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的想象空间。”

“现在在做的肯定是市场扩张,布更多的点,因为充电的需求是会一直上涨的,不像别的商业模式会有周期性。”唐永波说。在电池技术始终没有突破性进步的情况下,充电宝的确是一个当仁不让的刚需产品。在 2016 年,全中国卖出了超过 5 亿台各式各样的充电宝,这个销售数据甚至超过了手机本身的销量。唐永波把充电称为“非计划性需求”——一个人永远不可能准确预估手机什么时候没电。在这种情况下,充电设备需要远远大于共享单车的投放密度。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以小电为代表的桌面派和以街电为代表的机柜派还没有多少直面竞争的机会。

一个有意思的问题是,当一个人用小电的设备充电时,他是不是需要在商铺消费?商家肯定不愿意看见有人坐在餐桌上只是为了充电,但消费却在提升用户的使用成本。“这其实不算是大问题,我们在之前做过市场调研,绝大部分用户其实是愿意买一杯咖啡一边喝一边充电的,对他们来说充电是个顺便的事,看到这里可以充电就顺便充了。我觉得可以把充电设备理解成商户的一种基础设施。”唐永波说,“商户对充电设备其实是欢迎的,因为总体来看销售机会是在增加的。有时候我们会出于市场调查的目的有意撤掉一些设备,当然也有友商偷走的,商户就会问为什么设备没了,很着急。”

在他看来,目前一切的市场扩张都是为了培养用户的习惯——如果按照惯常的商业逻辑去分析,当一个区域充电设备的密度大到一定程度时,他们势必会互相稀释彼此的效率,但唐永波表示市场表现否定了这样的逻辑。“我们一开始也有过这种担心,但真正投放之后的表现是,设备越来越多,去充电的人越来越多,没有饱和的迹象。”唐永波说,“这其实就是用户习惯的改变,以前大家不知道那里能充电,现在知道有充电的地方,就不会在自己带充电宝、或者有意控制手机电量了。”

据公开数据统计,今年3月31日以来,共享充电宝行业宣布获得融资的有Hi电、来电、街电、小电等。40天时间,11笔融资,近35家机构入局,融资金额约为12亿元人民币,是2015年共享单车刚出现时获得融资额的近5倍。尽管商业逻辑屡遭质疑,但却并不影响整个行业在争议中突飞猛进。

 

(照片由全球独家云摄影V.Photos拍摄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