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一两年里,巴展的光环可以说显著褪色,苹果等顶级厂商都有自己的发布会周期,基本上都不选在这个时段发布新机。所以有些媒体和评测博主干脆就偷懒不去了。

不过今年,因为两家中国厂商推出的“全面屏”突破,没去巴展的人一定会相当后悔。vivo APEX 全面屏概念机将屏占比进一步推高到98%,而华为 MateBook X Pro 则将全面屏概念迁移到了笔记本电脑上

为了做到屏占比尽可能趋近100%,vivo 和华为不约而同选择了牺牲摄像头的位置。两款机型都采取了将摄像头收纳在一个额外的空间,使用时弹出的方式来节省屏幕面空间。

这两款新机的屏占比战役都是数码观察者们期待已久的,自从“全面屏”概念这一两年炒起来以后,它就变成了毫无争议的手机外观发展方向。剩下的问题,只是所有带屏幕的机器,到底要用多久才能革除所有黑边,变成一块块完整的屏幕。

全面屏的声浪盖过了其他所有看得出来和看不出来的创新,以三星的遭遇最为典型。今年三星在MWC发布了Galaxy S9,其实在内部的AR、虹膜识别、3D Emoji等方面确实有不少精心打磨。

问题是,这台新机的外形和去年的S8几乎是一模一样的,也没有解决上下黑边问题。这使得其任何内部创新都黯然失色,人们一看跟去年的S8长的一样,就认为是小改款,接下来也就没有什么可期待的了。

本来我认为三星这样做可能是“田忌赛马”的招数,因为苹果已经推出了iPhone X,在外观设计上走在前面,今年如果三星技术储备不够的话,还不如就小声一点,准备到下半年或明年放一个大招。

但是,照这样子看,今年之内国内所有厂商基本上都必须赶上“正面几乎全是屏幕”的这股浪潮。从mix 2和Essential Phone看来,不惜一切代价砍掉上面的黑边——即使底下有黑边,因为握在手中不经常看到,问题也不大——是所有量产型号的当务之急。三星明年的大招不管是啥,只要砍不掉上下黑边,一定又会显得十分被动。

消费者们本来就倾向于认为所有安卓系统都是一个样的,手机的区别只在于外观和性能两方面。所以,你说iPhone X或者三星的面部识别准确率高,其他型号的面部识别容易被盗刷等等,这都是一般用户感知不到的。

小米mix和mix2正是看到了这点,所以为屏幕牺牲了众多相对不是很重要的功能点,例如前后置摄像头的画质都一般,扬声器也没有多高保真,等等。

而vivo和华为两个全面屏最新尝试则说明,甚至前置摄像头的存在都是可有可无的。它们被收纳起来是给了用户一种心理暗示,就是自己平时用不到那么多自拍的场合,只有视频聊天的时候偶尔可以用用。

目前这两款机型都没有投放市场,所以还不知道市场的反应,到底是喜欢全面屏黑科技的用户多,还是钟情于前置摄像头美颜自拍的用户多。但几乎没有人会排斥屏占比更高的机器,在今后一两年,所有的屏幕都将加速抛弃黑边,这个趋势将变得越发纯粹。

在所有机器的正面都变成一块玻璃之后,下一步会发生什么?

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厚度和重量。仔细观察市面上已经推出的全面屏手机,你会发现大多数机器比同尺寸非全面屏机器都要厚重。

本来问题应该反过来思考:同样屏幕尺寸的非全面屏机器,将可能变成外沿6-7寸的小平板,要把这么大的机身压缩到更小的平面中,厚度和重量增加似乎是在所难免的。

但是,我们理解它为什么这么沉,不等于我们支持维持现状。在所有手机和平板全面屏化之后,重新思考做轻做薄的问题是必然的。

当然,在外观、配置和价格之间存在一个“不可能三角”(即三样中最多只能满足两样)。那么,厂商之间将如何做取舍呢?

我认为,随着全面屏让消费者对外观越来越挑剔,也就是对正面黑边的容忍度越来越低,性能配置可能会成为最先被牺牲的一方。

如果说,现在的机器性能相当于几年前同价位机器的3-4倍,那么能不能反过来,在性能不变的前提下,将部件体积缩减到原来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呢?

现在,屏占比越高的全面屏,就越会被认为是旗舰级别,这样的机器是不允许配置上低于主流型号的,从而因为堆料的缘故限制了对轻薄的进一步追求。

全面屏概念提出以来的普及过程之快其实已经超出了人们的预期。由此可以乐观地预计,同样的全面屏技术在推出1年多以后,其造价就可以降低到中低端机型能运用的程度。这也将鼓励厂商们在中低端全面屏机型中,通过缩减一些传感器,减少一些功能,甚至降低配置的方式,来实现量产整机尺寸的缩小。

例如,如果未来能出现屏幕尺寸跟信用卡卡面相同的全面屏手机,可以方便地揣在卡包里,健身等不便携带重物的场合也可以轻松携带。这种轻便的手机,哪怕它的性能低到只能用 Android One,我想也会有人捧场。

要实现这样的突破,从而让手机的轻薄程度进一步提升,手机厂商也需要自我观念上的更新,放弃对性能的执念,而更倾向于外观设计方面的研发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