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几乎是在同时,思必驰和 Rokid 都放出了进军 AI 芯片的信息。不过不一样的是 Rokid 是直接发布成品,思必驰是宣布了一个方向。而且同时,Rokid 还发布了 Rokid Me、Rokid Glass。如果说思必驰进军 AI 芯片也许会好理解,但是很多人对 Rokid 的布局感到迷惑。这个研发 AI 芯片、造 AR 眼镜的智能音箱企业到底想干嘛?
在 TechCrunch 国际创新峰会杭州 2018 上,Rokid 联合创始人王舜德的关于人工智能 OS 的分享,也许可以为很多人答疑解惑。
“我们不只做智能音箱,还有很多不同的产品。如硬件方面还有 AI 芯片和 AR 眼镜,软件方面提供了人工智能 OS。”虽然市面上很多用户以为Rokid就是一个智能音箱公司,不过王舜德再三强调 Rokid 还有更丰富的内涵——在人工智能方面,从技术到产品的细节,Rokid 都有参与。这也是 Rokid 与很多语音技术系统公司不一样的地方,如一般很少有 AI 创业公司会做底层芯片研发。
所以,Rokid 布局 AI 芯片的这个举动非常引人瞩目。“四年前,我们是从 AI 产品起家的,所以知道做一个产品有多难。其中的关键难点就是找芯片。”王舜德回忆起当初做芯片的想法还是来源于实践的痛点:“我们的第一个产品 Alien 用的是三星的芯片,性能好,但特贵。第二个是 Pebble,我们用的是中国台湾企业的产品,成本会相对之前好些,但依旧居高不下,我们不满意。”这个不满意让 Rokid 探索自行研发 AI 芯片,“我们自己的芯片产品在设计端高度集成,帮助降低了很多成本,这对于我们提供语音服务有很好的助推作用。”
他说:“很多人认为我们只是 AI 产品公司,其实我们做更多社区发展和品牌的搭建。”
其实,我们可以了解到 Rokid 在尝试着降低成本的行为,对于整个 AI 发展是“神助攻”。而为了让 AI 惠及到更多的人或者事,它还提供了人工智能 OS,可提供现成的语音技术解决方案,也可以提供语音技能开发工具,可以让开发者基于 Rokid 的开放服务,快速且低成本开发适用于智能语音设备上的技能。
“我们看到未来整个发展趋势是建大平台供社区开发人员发展。所以我们希望可以让开发者标准化。”据王舜德介绍,没有标准化的工具箱,则需要做很多本地化、用户画像。对于初创企业而言没有很多时间和精力做这些事情。而通过 Rokid 的研发平台,你可以省去一系列不必要的麻烦。“我们鼓励个人研发者来到研发平台,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个标准的 SDK。我们的平台现在共有 200 多名个人研发者。”王舜德介绍。“我觉得 AI 本身对大众并没有意义,AI 应该成为需求内容的搭载者。”在王舜德看来,在全球范围内,需求内容与技术的结合一定会改变整个世界的趋势。“这个未来将是在十年之内。”他说。
移动终端已经有了安卓和 iOS,但是人工智能领域还没有 AI OS,如何做人工智能领域的安卓或者 iOS 呢?王舜德坦言:“前路漫漫,道阻且长。”他认为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人才和资金。其中主要强调人才这一块。“中国研发 OS 平台的人才其实远远不够,美国要多一点。在美国,我们有自己的实验室,聚集了 30 多名经验丰富的 OS 平台研发者。” 王舜德说。而说到如何聚集大量技术人才,保持技术竞争力的时候,他说:“我们很尊重他们个人目标的实现。你们想做得就是我们想做的。很多人才梦想要成功,有些成功需要大的平台。而对于我们来讲不只是做音箱,我们在创新,还搭建了各种平台。其实这是一个很活跃,并且让人兴奋的平台。”
而在开头,我们曾提到过 Rokid 也在做 AR 眼镜。对于这一块的布局,王舜德给出了这样的解释:“我们希望通过使用 AR 眼镜,能够为大家提供视觉解决方案。我们是根据用户体验搭建的设施,希望通过与用户的连接,保证用户体验不断提升,进一步促进用户方面的需求,希望为用户赋能,增加价值,进一步促进研发者的工作。”我们不难发现,Rokid 的产品不断的强调交互,不论是和不同角色的人还是不同应用的物之间的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