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及全球的 WeWork 是一个庞大网络的办公社区群,现今共拥有大约 4 万名会员企业及超过 32 万名会员。会员既有开始创业的小公司,也有戴尔、毕马威、通用电气、微软及三星这样家喻户晓的企业。截至目前在中国共拥有 52 家办公地点。进入 2018 年,随着中国 WeWork 的不断加码,它已经进入到更多中国二线城市,包括杭州、广州、苏州、南京、武汉等地。那么在高速发展节奏背后通过新的办公空间来改造传统工作效率和方式,本次 TechCrunch 国际创新峰会 2018 深圳站,我们荣邀来自 WeWork 大中华区产品开发副总裁余昇鸿,为我们坐而论道 WeWork 在中国的市场扩张中所秉持的变与不变。

关于空间对于生产力提升的问题

对于联合办公室的效率问题,余昇鸿首先认为:过去的这几年,在300个办公空间里面,我们都建立起来了一个机制——了解人们是如何工作的。

虽然 80% 的地点都很类似,但是放在中国就要有所不同。这种差异化会体现在诸如午餐的习惯等细节方面:比如说美国人吃午饭,大部分就是吃个三明治;中国人更喜欢吃午饭的时候成群结队,所以要重新设计一个边吃饭边交流的空间;再比如会议室,不同于国外 4 到 6 人的小型会议室较为普及,中国人更习惯 20 到 30 个人容积的会议室面积。“我们的机制和摄像捕捉装置帮助我们知道每一个地方的使用率怎么样,收集了这些数据后用来帮助我们改善下一个办公空间的设计。”余昇鸿强调了这是一个不断改进提升的过程。

余昇鸿进一步补充道,“比如中关村有很多的科技公司喜欢更开放的空间,管理层不想坐在隔间里,他们想看到所有人。所以身处不同的办公地点彼此之间都有造成差异,我们要考虑这种区别,不仅是每一个地区的文化也是每一个公司的文化。”

谈中国的拓张计划

WeWork 是 2016 年进入中国的,进入到 2018 开始加速扩张节奏,增速同比增长了 7 倍。余昇鸿坦言:近两年取得的成就是过去五到六年取得的成就量总和。

他相信接下来中国一定会成为我们业务增长最快的地方,余昇鸿希望能够有本地的人才帮助去开发业务,因为只有本地的人才才能够更好的了解本地的文化和需求。

一个本土化的 WeWork 背后也有资本的加持。2017 年 7 月,WeWork 宣布成立中国 WeWork,A 轮融资由弘毅投资和软银集团投资 5 亿美元,专门用于加速 WeWork 在中国的业务扩张。以此为基础,这家公司已经在中国打造了一支出色的团队,从而更快速突进更多中国城市,包括今年陆续开张的杭州、深圳 、成都等地。

本地化特色和平衡

余昇鸿首先强调了 WeWork 的每一个地区营运业务都是具备自主决策性但同时保持会某种联系的。

他以微信的二维码举例,“上周我们推出了一个产品是扫码点餐的,这是此前在在其他的市场没有尝试,这点说明中国已经是从山寨中国变成了中国创新。同时我们也和国外市场的同事之间保持人才合作和交流学习,大概是每两周或者是每两周就和欧洲、美国的同事开会,每年还会开一个大会让所有的员工都聚集在一起分享经验。”

本土化特色还比如说对于加班文化的 WeWork 式“改造”:

我们熟悉的 996 文化——工作 9 个小时,工作 6 天。WeWork 是如何在尊重这种中国加班文化上用自己方式去消化与平衡的呢?余昇鸿对此表示:每一个行业不一样,很多人可能喜欢工作的场所,他们甚至会把他们的宠物带过去,他们可能在工作场所待得更久,可能周末也会把家人带到工作的场所;

同时也有一些公司仅仅是有一个加班文化,那些人只是在工作却没有激情。而如果你有激情的话,你会愿意在公司里面工作时间更加长。

那么 WeWork 做的事情是什么呢?就是工作和生活平衡的一个产品,它会通过外在的硬件和人性化的作为让大家觉得在这个社区里变得具有激情且乐于帮助别人。“我们希望做一个生态系统的孵化,这点就像是亚马逊,开始是卖书随后也开始卖其他各种各样的产品,在这里面工作空间对于人的改变是很重要的,比如说一个人 1/3 的时间是花在办公场所的,每年工作 8 个小时,所以工作的空间可以对人产生很大的影响。我们希望能够通过环境空间的重塑能够引起一些变化。”余昇鸿如此总结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