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在便利店,一个人吃饭才不会孤独。”这句话戳中了不少人。很多在一二线城市打工上班的人,都承认自己的生活离不开便利店。承载着“小卖部”记忆的便利店,是下班路上的一杯关东煮,是深夜的一桶泡面,还有难吃的微波炉食物。

那便利店是不是一门好生意?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数据显示,2019年便利店行业收入2812亿元,相较2018年增长24%,是中国实体零售增速最快的行业。在今年,经过疫情的冲击,外资品牌和传统便利店也在经受着磨难。此前,7-11、罗森、好德等便利店品牌都做过关店调整,邻家便利店也曾一度出现停业现象。近期,全时便利店更是遭遇了闭店风波。发源于“便利店荒漠”北京的全时便利店发出一纸“停业函”,称其门店将与2020年5月20日结束运营。不过,官方很快将“结束运营”改为了“进行经营调整”。

与此同时,成立近三年的便利蜂便利店宣布已于近日完成新一轮融资,累计募集资金达15亿美元,并称在门店数占比最大的北京地区,已实现门店层面盈利。也有消息称,便利蜂或将于今年在全国范围内,实现门店营运层面的季度盈利。

比起其他便利店品牌,便利蜂的日子似乎好过不少。号称具有“互联网基因”的它,相比于传统的便利店经营模式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深受资本的喜爱?在区域龙头和外资品牌的双重包围下,便利蜂的胜算多大?

“直营+数字化”行得通么?

出生于2017年的便利蜂,至今不过三年。自2017年2月在北京开出第一家门店,一年时间就在北京开了一百家。便利蜂先后进入了广东、山东、河南、安徽等地区,加强对华北、华东市场的布局。如今,便利蜂在北京的门店总数超过500家,其全国范围内的门店数也超过1500家,其扩张速度令人惊讶。

外界争议的是,与大部分商业模式相背,便利蜂坚持直营。便利蜂方面表示,原因一方面是加盟的食品安全风险,如果不卖鲜食、不卖热食,单店营收就做不高;如果卖了鲜食、热食,加盟带来的利益冲突又很容易滋生食品卫生问题,最终拖累品牌。另一方面是便利蜂全部门店的选址、配货、拜访、订货、人员排班等都由统一的中台通过算法自动设计和安排的,系统之外的人和操作方法很难适配到这套体系当中。

选择直营的便利蜂有舍也有得,日系便利店靠着开放加盟模式扭亏为盈,快速扩张打响品牌,直营的便利蜂既要保证扩张速度,也得重资产运营直营店,保住了品牌声誉的同时,也需要源源不断的资本投入。

从便利蜂背后的资本力量来看,短期内似乎不用担心现金流的问题。其创始人有去哪儿联合创始人及CEO庄辰超,原邻家便利店董事长、创始人王紫,投资机构中不乏有腾讯资本、高瓴资本的身影。而含有互联网创业基因的便利蜂,又是一个信奉数字化的公司。

便利蜂也曾表示,它不仅是一家连锁便利店品牌,也是一家数据科技公司。据了解,便利蜂门店大部分经营职能交给数字化的“中央大脑”,1500多家门店服务标准一致,订货由后台系统根据商圈位置、销售数据、天气等因素综合决定。比如,在选址方面,便利蜂自建了一套算法,智能收集周边人群数据、周边同行的大致经营情况,然后套入公式,得出选址结论。在选品方面,便利蜂通过抓取部分当地消费者在相关电商平台的消费数据,以及其他店铺的过往销售数据,放进公式得出相应的选品结论。在经营方面,便利蜂使用大数据和智能软硬件为服务做支撑。比如,用户可以通过自行下载APP实现自助购物和结算;同时提供在线下单,门店自提以及300米范围内配送服务。

在直营模式和互联网思维的加持之下,便利蜂成为了既拥有传统便利店功能,又区别于传统便利店的存在,在百花齐放的便利店中,为自己塑造了不一样的品牌形象。

便利店是不是一门好生意?

作为中国实体零售增速最快的行业,便利店无疑是一门好生意。

在线下全面复工复产的号召下,企查查数据显示,3月全国便利店相关企业有所回升,达1.82万家,是2月份的7.4倍;4月份持续上升至2.36万家,较3月环比上升了29.3%。目前国内便利店类型主要仍以传统类型为主,除了以日系便利店如7-11、罗森等连锁便利店具有相对完备的数据采集设施外,本体便利店数字化仍处于摸索阶段,但是基本都具有基础CRM收银管理系统。

截至目前全国范围内现存的便利店相关企业共77万余家,其中个体工商户达72万余家。早期便利店以自营为主,拓展速度缓慢,很难形成品牌效应。“全国品牌+区域龙头”共存,是目前国内便利店的现状,对于二三线城市以及下沉市场来说,品牌连锁便利店仍有很大的想象空间。

便利店行业地域性特点太强,导致大部分区域品牌脱离本地市场后,很难再建立同等的市场竞争力,这也成了资本扩张型便利店所面临的陷阱。即便是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稳健经营的7-Eleven、罗森等外资企业,也一直没有贸然进入到二三线城市中,显然这些成熟的外资机构,深知门店的扩张更需要供应链与运营能力的同步,才有机会实现盈利。

而正是便利店的地域性以及接近社区的特点,才被各路资本、互联网创业者所看重。从企查查上看,近几年,各方巨头都纷纷加码便利店行业,阿里巴巴、京东和苏宁为代表的电商企业布局了大量线下门店,以互联网的思维做运营推广和业务创新,并开创了“无人售货”的新兴模式。传统的便利店行业正被注入新概念、新技术,再加上资本的助推,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年轻”的便利蜂,作为国产民营品牌,没有国资本地市场的扶持,也没有成熟的企业经营之道,在面对各大巨头和外资力量的夹击中,能否带领国内传统便利店革新,健全的经营模式和持续的造血能力至关重要,这些都需要时间来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