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在交易规模还是应用场景层面,近年来,我国在移动支付等金融科技领域取得了显著领先优势。但在对外输出的层面上,不难发现,同其他出海方向相比,尽管国内积累了大量的成功案例和成熟经验,金融科技并没有充分发挥出它的应有实力——海外市场在合规和监管方面的谨慎对待以及风俗文化差异双重因素叠加下,它所面对的前进阻力变得愈发复杂。

值得一提的是,疫情的爆发大幅推动了海内外消费市场对线上金融服务的需求,因而,“拥抱/转型金融科技”便成为了当下的一大热门趋势。在这些背景下,对选择了这条道路的企业来说,金融科技出海也就有了更深刻的含义。

大浪淘沙下的暗潮涌动

根据动点出海此前发布的《东南亚互联网趋势报告》,在东南亚地区,只有27%的人口拥有银行账户,无银行账户群体达到近4.38亿之多。得益于近年来东南亚地区移动互联网生态的飞速发展,当地用户对数字金融服务的需求亦随之快速提升。巨大的市场潜力加上同属泛亚洲文化圈的地缘优势,自然而然地,东南亚便成为了金融科技出海的一大主要目的地。

2017年以来,以印尼为起点,中国企业开始大举进入东南亚金融科技市场,并逐渐辐射到新加坡、越南、菲律宾、泰国等周边国家。这个阵营中既有阿里(蚂蚁金服)、腾讯(微信支付)、京东(京东金融)这样的互联网巨头,也不乏陆金所、同盾科技等明星金融科技企业。当然,相关领域的初创公司更是不计其数。从移动支付到财富管理,从信贷服务再到互联网保险···鼎盛时期,仅印尼一国就拥有超过2000家金融科技公司。

然而,这种快速的增长却也是高悬于金融科技领域之上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大量选手的涌入也使得其中的风险大大增加。随后,一场监管风暴接踵而至。随着东南亚地区各项监管政策的先后发布以及对金融经营牌照发放的收严,大批中国相关出海企业因监管收紧、逾期率攀升、市场收缩等因素关停东南亚业务。时间来到2020年,印尼仅剩322金融科技公司。

2020年印尼金融科技公司一览。图片来源:INDONESIA FINTECH REPORT 2020

面对这一现状,转型成为了多数金融科技出海企业的选择。在线支付和信贷业务不再是趋之若鹜的主要阵地,取而代之的是,以个人信用评估、在线资产管理、开放银行等金融科技解决方案为主导业务的企业在东南亚开始涌现。 此外,《东南亚金融科技未来》报告也指出,财富管理、保险科技、地产科技将成为该地区下一波金融科技的主流。不过从目前的趋势来看,至少在相关监管措施完善之前,这种百花齐放的差异化局面距成熟发展仍有一段漫长的道路。

后疫情时代下的考验

过去一年中,机遇和挑战比往常任何时刻都要剧烈。

一方面,我们既能看到如InvestreeVoyagerGrab因疫情催生大量业务需求得以在金融科技业务层面获得巨额融资。另一方面,疫情造成的停工停产使得大量企业和职工进入财务危机状态,东南亚消费信贷的资产质量也随之走向下坡,逾期率和坏账率开始逐渐向上攀升。

同时,不乏依靠中国游客出行而产生交易的金融科技出海企业也因疫情受到严重影响——作为 “一带一路” 的沿线地区,东南亚地区天然的地理优势和人文优势往往使其成为中国游客境外旅行的一大主要目的地,进而衍生出大批跨境支付需求和相关企业。尽管随着疫情的逐渐缓解这一局面有望得以恢复,但于此所开启的新一轮考验也就显得更加严峻。如何抓住疫情所带来的机遇并由此跨过疫情影响,向更长远的阶段发展,便成为了当下金融科技企业另一个不得不去思考的问题。

对此,移动支付技术方案解决商Wallyt副总裁汤慧秀曾向动点出海指出,做好本地化是实现支付出海企业长期持续发展的一大关键。在这里,她表示本地化意味着是更加符合当地用户需求的产品,并不仅仅只是对国内产品的简单复制。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出海企业去深入当地,与当地合作伙伴建立深厚的合作关系,这包括银行、金融机构,以及电子钱包的合作运营商等等。并且,企业更需要去跟当地的监管预先做好充分沟通,以确保所推出的产品是符合当地市场监管要求的本地化产品。

现阶段,东南亚主流传统银行正在加码数字化转型的力度,深化对无接触/数字化支付等普惠金融的普及。以Wallyt为例,当前,Wallyt更多的是在跟本地银行金融机构以及电子钱包运营方展开合作,将Wallyt所熟知的专业移动支付技术跟本地市场的实际需求进行整合。通过与银行机构合作伙伴的合作,把自身产品服务带到更多的C端和B端的用户中。这样,既能解决银行的转型痛点,又可以让自身技术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当然,这也只是后疫情时代下的一段缩影。无论前方是更大的机遇还是更多的不确定性,在越来越多的金融科技出海企业选择主动出击之后,这里都将是一个更加广阔的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