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亏得起!”

3月30日,小米高调宣布造车,作为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将亲自兼任智能电动汽车业务的首席执行官。在发布会现场,雷军动情地说道:“这会是我人生之中最后一次重大的创业项目,为了这个事业,我愿意压上我所有的声誉投入这一场战斗。”如此一来,继阿里、百度之后,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又添一个搅局者。

然而不久前,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公布了一批车企的汽车召回计划,4万余辆因安全隐患实施召回的车辆中,纯电动新能源汽车超过33000辆。作为“构筑产业体系新支柱”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新能源汽车行业却乱象频出。缺乏造车技术积淀的小米,选择这个时候入局,真的靠谱吗?

行业虚火隐忧不断

日前,新华社针对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虚浮发文指出,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迅速发展的同时,“虚假宣传”“虚火过旺”已成为制约新能源汽车行业进一步健康发展的隐忧,其中包括虚假的产品性能指标、产品故障甩锅消费者、“纸上造车”、“盲目招商”等等。

比如,在发生多起车辆事故后,特斯拉屡屡甩锅驾驶员,称其操作不当,甚至在今年1月份特斯拉新车充电导致逆变器损坏事件中,特斯拉竟“甩锅”国家电网,只字不提自身问题。

还有理想汽车,在去年5月、8月、9月、10月,理想ONE先后发生多起断轴事故,而理想方面却以“硬件优化升级”为由企图逃避召回责任,后在公众压力下才承认设计存在缺陷,不得已召回车辆并进行升级。

与此同时,新华社还指出部分车企纸上造车,盲目招商行业虚火旺。例如恒大汽车,其市值已高达5000亿港元,却尚未有一款量产车型在售。据《中国汽车报》统计,2019年各车企规划的新能源产能达到了2000万辆,而2019年新能源汽车的销量仅为120万辆,产能超前近20倍。

资本市场的利好,使得企业鱼贯而入,有些是为技术研发而融资,而有些则是为了“淘金”而进入这个市场。只要市场利好新能源,即便专业水平有限,依旧能躲过一时的批驳,虚火就这样烧了起来……

小米孤注一掷是福是祸

为何雷军在这样的时刻孤注一掷,选择造车,从手机行业的趋势来看可能是必然。根据Digitimes Research的报告,2020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下滑8.8%,这是近几年来的新常态。

随着中国手机市场的完善成熟,手机创新陷入瓶颈期,消费者更新换代欲望大大下降,而一直主打性价比的小米并没有拿到手机利润的大头,即便华为让出部分高端机份额,也并非长久之计。

而特斯拉和造车新势力在国内的飞速发展有目共睹,加上国家政策的利好,一下子成为了香饽饽。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巨头加入到造车的洪流,随着新老品牌新能源汽车纷纷面世,行业竞争急剧增长,行业门槛也越来越高,造车成为越来越烧钱的生意。

2016年以来,蔚来累计净亏损约为337亿元,平均每年亏损约62亿元,即便蔚来2018年新车上市之后已经开始回本。而对于从零开始的小米,造车对经验、技术要求很高,如果没有现成的行业经验,要耗费很大的试错成本,这样看来,100亿美元的投入其实并不算多。

在发布会上,雷军也承认造车的决定遭到了很多反对,“他们说汽车工业非常复杂,弄得不好很容易翻船,掉到沟里去,还有说法是别人的电动汽车都已经干了六年,你现在是不是晚了?”

特斯拉CEO马斯克曾表示,“与手机或智能手表相比,汽车非常复杂,你不能去找富士康这样的供应商,然后说‘给我造辆车’。”不过之前有传闻说小米可能会和长安汽车合作,确实与成熟的车企合作可以解决新能源汽车生产的牌照和供应链等问题。

然而还需要解决的是认可度问题,按照《深网》引用汽车行业人士的说法,“品牌影响力关键在于建设特别漫长,一旦成型,要改变比较难。但是,智能新能源汽车毕竟是新物种,在这种新事物到来的时候,的确存在品牌升级的机会。”

相比于有百年历史的传统车企,部分新兴车企造车依旧有机会弯道超车,但是,还是要戒骄戒躁,优先解决产品力的问题。有人认为未来的汽车应该是高度智能化的出行空间,而不仅仅是一种交通工具。

可是,目前一些车企在自身技术尚未成熟或存在缺陷的情况下,仍迫不及待地抢占市场,期望迅速扩大规模,助长了行业“泡沫”滋生。如果小米能够在这些问题上做好平衡,满足市场和消费者真正的需求,还是有机会在新能源汽车赛道分一杯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