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碳中和”、“碳达峰”的概念已经耳熟能详,绿色低碳的发展模式逐渐成为各国普遍共识,碳中和是处在时代风口的主题机会,政策引导也为碳中和的实现指明了清晰路径。2021年7月16日正式上线运行的全国碳市场,运行一年来碳排放配额(CEA)累计成交量1.94亿吨,累计成交金额84.92亿元。

全国碳市场建设和设计的参与者、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希良表示,一年来全国碳市场运行的表现超出预期,全国碳市场的基本制度和基本设施已经建设起来。

风物长宜放眼量,全球“碳交易之父”理查德·桑德尔认为:“中国的全国碳市场第一年是打地基,但是我预计它会在未来两到三年经历指数级增长。美国国会在1990年通过了《清洁空气法》修正案,推出了“酸雨计划”,我的公司完成了第一笔排放权交易,但是计划从1995年才启动。因此我很乐观地估计,两三年后,碳交易的概念在中国会越来越普及,将使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碳交易市场。我期待中国成为应对气候问题的领导者。”

碳市场建立初探

据了解,建设全国碳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也是推动实现碳达峰目标与碳中和愿景的重要政策工具。政府通过相应机制发放给企业碳排放配额,一旦企业的实际排放超过其拥有的配额,为了完成履约,企业就需要在碳交易市场购买其他市场主体的配额。

早在2011年,国内就开始了碳市场的摸索。当年10月国家发改委发文,批准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东、湖北、深圳等7个省市开展碳交易试点。在此之前,我国参与碳排放权交易的唯一方式就是参与国际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也就是发达地区运用“资金+技术”从不发达地区或欠发达地区换取得来温室气体的“排放权”,来冲抵自己的碳排放增加量。

2013年到2014年,7个试点碳市场相继开市启动。后来,中国正式提出双碳战略,将建设全国碳市场纳入到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体系中。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市场正式上线交易,这样国内就形成了地方试点市场与全国碳市场并存的现象。目前,全国碳市场交易中心位于上海,碳配额登记系统设在武汉。

2021年12月31日,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行周期顺利收官,履约完成率99.5%。第一个履行周期共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162家,年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约45亿吨二氧化碳,是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7月16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7月16日至2022年7月15日,全国碳市场共运行52周、242个交易日,累计参与交易的企业数量超过重点排放单位总数的一半以上。从成交量来看,全国碳市场自开市以来每个交易日均有成交,交易量随履约周期变化明显。成交价格一年来略有上升,一年前的首日开盘价为每吨48元,目前价格在每吨60元左右。

碳市场运行中的上海力量

上海市政府对于促进低碳产业发展一向高度重视。6月24日,《上海市瞄准新赛道促进绿色低碳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2—2025年)》中也明确了碳交易和碳金融对于低碳产业发展的重要性,方案指出要依托全国碳交易系统,丰富市场交易主体,引入碳交易信用保证保险,建立碳普惠机制,引导企业不断提升碳资产管理能力;建立和完善碳交易标准规则体系。重点发展碳基金、碳债券、碳质押、碳保险等金融产品。鼓励发展重大节能低碳环保装备融资租赁业务。规范发展供应链金融产品,有序推进碳金融衍生品创新。

7月16日,上海环交所方面表示,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支持下,正式启动“碳价格指数”开发,致力于打造碳市场价格“风向标”。上海环交所副总经理李瑾指出,碳市场的核心功能就是碳定价,价格指数是研究和分析行业动态变化的重要工具。

据李瑾介绍,“碳价格指数”具有以下四点意义:向市场提供客观、公开、透明的碳价格信号;为气候变化风险和机遇评估提供参考依据,开展减排成本和效益评估;为政策制定和机制优化提供决策依据;未来可以引入更多挂钩指数的金融产品。

此外,上海环交所还同步发布了《企业碳资信评价规范》标准。企业碳资信是指气候变化与碳中和目标下,企业履行承诺的意愿和能力,是应对气候变化与“双碳”目标下的企业适应性和竞争力反映。该项标准可以对企业“双碳”适应能力进行分析评价,并对企业主动进行减排降碳行为的价值进行评估。

问题和挑战

7月13日,生态环境部召开全国碳市场建设工作会议。会议指出,全国碳市场自去年7月启动上线交易以来,取得积极成效,初步构建了科学有效的制度体系,市场运行总体平稳,推动企业低成本减排作用初步显现,成为展现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窗口。生态环境部表示,下一步,将持续完善配套制度体系,在发电行业碳市场健康运行的基础上,逐步将市场覆盖范围扩大到更多高排放行业。

据《中国碳市场回顾与展望(2022)》预计,完成电力、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航空八大行业覆盖之后,全国碳市场的配额总量有可能会从目前的45亿吨扩容至70亿吨,覆盖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60%左右。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相关负责人坦言,建设全国碳市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作为一个仍处于起步阶段的新生事物,全国碳市场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首先市场机制作用发挥尚不充分。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仅纳入发电行业,交易方式仅限于控排企业对配额进行现货交易,不利于活跃市场,部分企业对碳交易机制还不熟悉,参与交易存在观望心态。

其次,排放数据质量有待提高。碳市场相关制度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今年3月,生态环境部通报4家机构的碳排放报告数据弄虚作假案例,既有篡改伪造检测报告,授意指导制作虚假煤样等弄虚作假问题,也有涉嫌编造虚假检测报告问题。

该负责人表示,经过第一个履约周期的运行和管理,全国碳市场已进入建设发展的关键时期,但完善全国碳市场相关工作依然任重道远。目前,生态环境部正在研究制定第二个履约周期配额分配方案,各地按照相关要求,确定本行政区域内纳入配额管理的各机组预分配配额量。同时,在发电行业配额现货市场运行良好基础上,研究逐步将市场覆盖范围扩大到更多高排放行业,丰富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