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收尾之际,银监会正式发布了《网络借贷资金存管业务指引》,这一指引要求P2P机构在完成备案之后需要进行资金存管,而存管人被限定为商业银行。同时,银行也不对借贷行为保证、担保,不承担借贷违约责任。同样,这份指引也明确,第三方支付机构作为非银行业金融机构,本身并不具备存管人的业务主体资格。

在2015年7月,央行等十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就明确了客户资金实行银行存管的第三方存管制度,即便当时还有相当多的平台将资金交由第三方支付机构托管,但银行存管还是成为了日后一以贯之的监管思路。同年8月,中国银监会等四部门发布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明确了这一点,并给出了12个月的整改期限。之后,在2016年8月24日公布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中规定,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应当实行自身资金与出借人和借款人资金的隔离管理,并选择符合条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出借人与借款人的资金存管机构。

作为一系列监管措施的加强环节,这次发布的指引叫停了此前业内讨论的联合存管模式,本次业务指引中,明确提出委托人开展网络借贷资金存管业务,应指定唯一一家存管人作为资金存管机构。另外,平台也不能用“存管人”来做营销宣传——在这之前,国企背景、上市公司和与银行及保险公司的合作一直是P2P平台相当热衷的营销手段。

目前,绝大部分网贷机构并未实施客户资金银行存管,客户投资、还款的资金主要通过平台开立的银行账户、平台法人账户或其他内部人账户进行流转,有的机构还存在将大量标的归集到少数借款人账户名下的情况。最新的数据显示,目前共有 188 家正常运营平台宣布与银行签订直接存管协议,约占 P2P 网贷行业正常运营平台总数量的 8%,其中真正与银行完成直接存管系统对接平台仅有 99 家,约占网贷行业正常运营平台总数量的 4%。

“做资金存管也是需要技术开发的,就要有成本投入,而且存管给银行带来的利润很少很少,对银行吸引力不大。最关键的是银行也怕平台出问题,虽然政策上说银行不用承担责任,但万一出问题,对银行的声誉也会有影响,所以大部分银行都比较谨慎。”一家股份制银行的相关负责人告诉动点科技。此前,最早涉足银行存管的民生银行宣布停止网贷资金存管业务,小型城商行的动作要更加积极,大型银行对资金存管并没有表现出太大热情。而从目前上线和签约的进展来看,银行对存管平台的资质审核相当严格,技术开发和管理费用也会让小平台望而却步。

盈利困境也让P2P平台倍感交集。根据各种公开信息估算,具有可持续盈利能力的平台不足 1%。网贷之家数据显示,截至1月末,累计平台5881家,停业及问题平台3514家。尽管近60%的平台已退出网贷市场,但平台的获客成本并没有随着监管趋严而下降,行业的总体竞争依然激烈。随着用户转化越来越困难,一些平台的获客单价已经达到千元以上,成为运营成本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

数据显示,截止 2016 年 6 月,国内互联网理财用户数为 1.014 亿,较 2015 年末新增 1114 万人,这比 2013 年和 2014 年都少了很多。由于 2014 年之后市场环境的变化,互联网理财诞生之初的高流动性和高收益都在慢慢消失,网贷平台越来越多,但理财产品的吸引力却越来越弱,新增的理财用户也就越来越少。

另外,优质资产的争夺也会增加平台的开支,为了获得借款客户,平台会在很多城市设立办公室和销售人员,渠道租金成本和人力成本也会随着交易额水涨船高。同样,尽管《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虽然明确要求网贷机构不得“直接或变相向出借人提供担保或者承诺保本保息”,但 P2P 平台普遍仍在承担隐性的刚兑责任——如果不这样做,客户流失会更快,而消化不良资产带来的额外支出也拖累了平台盈利的脚步。

就目前来看,困扰P2P平台的最大问题是,大家都觉得P2P是骗子。金融科技也许可以创造一些新的可能性,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都是相当时髦的概念,但按照中国央行的监管逻辑,金融公司也许很难放开手脚。从诞生之际,每一份监管政策的下发都会使行业“加速洗牌”,这次当然也不例外。至于要洗多久,谁知道呢。

图片来自123R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