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有了iPhone,有了Android开始,这个世界就随时在准备一波移动互联网浪潮,到了今天,除了身边朋友的手机和平板电脑都换成了智能,那波浪潮似乎还是没有特别明显的迹象。

 

从09年开始,有了威锋、安卓、机锋这样的玩家论坛,聚集了众多尝鲜的Geek,分享玩机体验,分享最新应用;从此之后,拉开了整个市场的躁动,平台级的创业风起云涌,出现了一堆LBS和第三方市场、广告平台。

 

三年过去了,平台级的产品已经被互联网大佬们牢牢卡死,这是很多创业公司始料未及的。这个平滑的过度,远远超过了网游公司对手机网游的渗透程度,除了广告平台因为盈利前景不明朗之外,其他的平台级产品都接近了清场阶段。

 

最近看到一份海外的互联网研究报告,用户花在手机上的时间32%被游戏占据,32%是社交网络产生的,其余的36%被能想到的那些五花八门瓜分。

 

游戏的刚性需求可见一斑,而且游戏是离收入最近的模式,目前月收入过千万流水的公司不少于十家,更有甚者日收入超过200万。毋庸置疑,游戏是一个非常好的创业点。

对移动广告的认知,真正应该是从Admob开始,这家不到50人的公司被google以7.5亿美金的价格收购,引起轩然大波。旋即,国内效仿者甚众,也不乏前百度、谷歌的高层员工。时至今日,做个判断还为时过早,不过,笔者回头看看当时的Admob,很可能是被Apple哄抬了物价,而如今iAd的广告条空空如也,也令人心生疑窦。国内互联网广告公司里面,尚未有一家上市,在移动设备上,更小的屏幕,更碎片的时间,如何成就下一个百度,的确需要更加颠覆性的创意,不过这也是个全球性问题,期待国人完成,也有点求全责备了。

 

至于社交这个话题,集中效应非常明显,迭代也是非常恐怖的快。从人人网到开心网,到微博,再到微信,短短几年时间,其中波折之大,用户涨落之夸张,令人叹为观止。目前这个阶段,处在微博和微信角力的阶段,微信以小博大,以稳健的迭代正在越来越多的争夺了微博的用户时间。腾讯有更好的运营基因,应收压力更小,所以对用户体验的把握会更加到位一些,不过,微信如何突破个人圈子,做到隐私和公开的结合非常重要。

 

至于希望独辟蹊径的社交平台创业,除了类似linkedin的模式,其他的短期利器都很难长期有效。在国内linkedin的效仿者众多,效果寥寥,基于手机通讯录作为圆心,也许是微博微信之外的一个大机会;另外,关注蓝领的招聘也是一个很大的市场。

 

O2O,一个新的舶来品,像是当年LBS的一个升级版,而且离交易更近,盈利模式更清晰,令人神往。但是,有两个核心问题。一个是,O2O不单单要求产品体验,更要求线下的产业链整合,缺一不可,对大部分创业团队来说,基因整合难度很大;另外,国内的线下产业链信息化程度远远低于欧美国家,前期可能兼顾着教育市场的成本。回顾国内的优惠券领域创业公司,十有八九难以维持,问题绝不单单是用户不认可。

 

不可否认,笔者是个严重的手机控,从一睁眼到睡去都会把玩手机。去年这个时候,我就认定手机将会成为人类的一个无法割舍的智能器官,对,是器官。现在,在饭馆,公共交通,相当比例的人是埋头玩手机的,甚至感觉手机里的世界、手机另一端的人,才是更精彩的。难怪有人说,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你坐在我对面,却拿着手机刷微博/微信。

 

这个“器官”天然的属性是什么呢?语音通话、文字传输、位置确认、拍照、麦克风、随身听。。。其中任何的一个或者几个的组合都会产生有趣的化学反应。无论是啪啪还是唱吧,都是把声音这个元素挖掘得很透彻。那么,其他呢?

 

从“器官”的多元功能角度来看,它是有机会在多个角度提升原有的眼耳鼻舌口的功能范畴的。笔者十年前曾经想象气味的二次合成,如今已经有国外公司完成了这样的产品。还有什么不可能呢?

全球来看,手机的出货量已经超过电脑,移动互联网的帝国正在完成基础建设,所有创业者都应该为可预见的繁荣欢欣鼓舞。

 

希望我们敬爱的创业者冷静一些,再冷静一些,在这个看似磅礴的战场上,需要更多的思考,挖掘更多的用户需求,再拉杆起义,好的产品永远不会晚,但必须是用户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