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日,上海初雪,WeWork 空间内的热气开得很足,中心区域人声鼎沸,上海话、英语和音乐声掺杂在一起,每个人手里端着一杯咖啡或热茶。徐家汇的这个空间虽然刚开了不到一个月,但气氛的热络程度已经与上海市威海路另一个已经开了一年的空间不相上下。

“我们现在所有空间的平均入住率达到了93%。”上任四个月WeWork 大中华区总经理艾铁成很自豪,“所以说现在是我们开店的速度赶不上需求。”

随着本月 WeWork 徐家汇店的落成,这家来自美国的联合办公空间企业终于在中国布满了十个点。“2016年7月 WeWork 才进入中国,当时我们估算,从选址到设计到装修,一个店大概需要花费我们八到十个月的时间。” WeWork 员工掰着手指头跟笔者算,按照现在的成绩,18个月布局10个店,平均下来每个店只用了不到两个月。

而这天办公室格外热闹的原因还有一个,除了艾铁成和去年七月刚刚从纽约调到上海的WeWork亚太区董事总经理李恺先外,还有不少冒雪赶来的记者。

“今天起,WeWork创造者大赛正式在中国启动,对WeWork会员及所有公众开放申请。”艾铁成介绍说,WeWork创造者大赛设置了四类不同奖项,奖金总计高达约六百万人民币。

国内由各路孵化器、加速器、共享办公空间等主体举办的创业大赛不在少数,但WeWork的这一场显得格外“花哨”。

WeWork在这场比赛中设置了四个奖项。“新兴事业奖”既面向创业公司,也面向大企业,参赛者通过演讲展示自己的想法;“表演艺术者奖”面向“无论是音乐组合、舞蹈团体,或是魔术师、高空杂技艺术家以及其他任何现场表演者”,参赛者将在地区竞赛上获得有偿的演出机会,优胜者可以赢得额外奖金;“非营利性机构奖”面向已经注册的非营利性机构或慈善团体,参赛者同样通过演说向评委展示想法,赢得奖金;最后,“社会回馈奖”更几乎是上海创投圈里闻所未闻的奖项,文案中写道,“无论你是个人或团体,只要你在主动参与到社会回馈当中,无论是参与社区服务、帮助老人或用艺术创作装点公共空间,都可以选择这个类别进行申请。”

中国赛区报名截止至 2018 年 3 月 13 日,决赛将于 2018 年 4 月 12 日在上海西岸艺术中心举行。申请者通过点击报名网站即可申请。

这份赛事介绍实在让人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除了“新兴事业奖”听起来有点像圈内人熟悉的东西外,“高空杂技艺术家”等名词的出现简直让人满脸问号。让创业者与摇滚男团出现在一个舞台上,也许真的是只有 WeWork 才能想出来的奇葩点子。

WeWork 大中华区总经理艾铁成
WeWork 大中华区总经理艾铁成

WeWork为什么要搞这么一场比赛?

虽然这是 WeWork 第一次将创造者大赛带来中国,但事实上在去年,该赛事已经在华盛顿、纽约等城市举办了首次。当时的规则设置还比较“正常”,主要面向企业和非盈利机构,根据参赛者的不同发展阶段将奖项分为:The Incubate Award(早期孵化奖), The Launch Award(中期建设奖)和 The Scale Award (后期推进奖)。

2017年可以算是 WeWork 的“中国元年”,这家公司进入这片热土时,它的本地竞争者们已经等候多时。而与它们相比,WeWork最大的优势也许在于它拥有天生的美国基因——社区精神。

“我们不是一个Office,也不是什么二房东,WeWork 对自己的定位是一个社区。”艾铁成会在每一场采访中强调这一点。在最近一次受访时,他还提到了WeWork创始人 Adam Neumann的创业故事。

“Adam是在犹太人的社区里长大的,一个社区里有人扮演医生,有人扮演教师,有人扮演管道工——社区所包含的元素一定是多样的。”艾铁成说,“不管是创业公司、大企业,还是高空杂技艺术家、社区义工,只要具有创新精神,就与 WeWork 的理念相合。”

这一次“花哨”的创造者大赛是一次勇敢的尝试。艾铁成透露说,每一个奖项的最终胜利者将会成为 WeWork 的会员,获得免费使用WeWork 办公空间一整年的机会。当一支魔术师或歌手团队能够和一群整日敲键盘的程序员共享一张长沙发的时候,WeWork的社区也许才会更像社区。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与许多打着几百万大奖的牌子,实则意在换取优秀公司股权的比赛不同,WeWork 举办的这一场比赛不会索要获奖公司任何股份。“其实你看这四个奖项里面,有三个都与股份置换没关系了。”艾铁成说,“我们不可能去要艺术家的股份,也不可能去要非盈利机构和社区义工的股份,‘新兴事业奖’似乎有利可图,但是我们也不会要求创业者拿股权来跟我们换奖金。”

“不过对创业公司我们会保留‘优先购股权’,”艾铁成说,也就是说,如果将来有一天这家获奖公司有融资需求了,需要提前告知WeWork,“不过我们会不会投还要另说。”

WeWork的多样化之血

在被问及“WeWork是否会筛选入驻企业”时,艾铁成说,正相反,我们其实在努力适应不同企业的风格。

“比如我们前段时间收购了编程学校 Flatiron School,他们会在WeWork的社区内开设编程课程;我们的会员中有Lululemon,他们每周会在云南路店举办屋顶瑜伽的活动;另外我们还刚刚收购了帮助用户创建线下聚会的社交平台Meetup,他们的活动主题包括包括健身、音乐、语言学习等等。”艾铁成说,WeWork在线上线下有各种各样主题的社区活动,他相信不同种类的公司可以在社区内找到归属感。

WeWork 对多样化的重视让人不禁再一次感叹这家公司强烈的美国基因。

随着WeWork社区内大企业的数量越来越多,有声音开始猜测 WeWork 的业务是否在向大企业倾斜。去年11月初,动点科技曾在艾铁成上任之初对他进行专访,艾铁成谨慎地表示“我们的成分是 MIX(混合)的”,并强调无论属于何种类型、规模如何、处于哪个发展阶段的会员,都应该在 WeWork 得到成长机会。

在最近的这一次受访中,艾铁成保持了同样的观点,但在表述上却更鲜活了一些。

“对于一个大企业来说,他们想知道怎么让自己跑得更快,让每一个部门保持创新力,让自己‘更像创业公司’。那么还有什么比直接挨着一家创业公司办公能带给你更强烈的感觉呢。”艾铁成说,对于创业公司来说,他们也希望学习大企业更系统、更有规划的办公方式,挨着大企业也能带给他们更强的上进动力。缺少了任何一方的 WeWork,都不能成为一个有活力的社区。

根据艾铁成透露的数据,目前大企业会员占到了 WeWork 全部会员数量的25%-30%左右。

“很多人总担心 WeWork 里大企业太多会不会变味,大企业的人也不是怪物啊,他们的大多数员工也是千禧一代的年轻人,年轻人和年轻人之间总是相同性大过相异性。” 艾铁成突然冒出了一句金句,“就像我们之前在迪士尼工作的时候总提到的一个词,Magic,只有不同的个体聚集在一起,才能带来Mag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