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科技成为一种新的生产力,区块链、IoT、5G等技术的出现,改善、增强甚至重塑了人与人、人与企业、企业与企业间的信用关系。

“科技能否创造出新的资产?”在9月25日召开的外滩大会区块链产业峰会上,蚂蚁集团智能科技事业群副总裁林逸飞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对此,三位银行业和科技行业资深人士,分别从各自领域给出了回答。

风险刻画、资金监管……全方位搭建信任网络

浦发银行交易银行部副总经理袁蕊认为,随着区块链技术以及各金融科技子行业的联动融合发展,人与企业间的交易信用关系会得到极大的改善。

“从银行如何来看待一个企业来说,过去我们用财务报表评估一个企业,其实是很不放心的。而在大数据时代,跟企业相关的生产、销售、加工、制造、库存等数据,都可以成为银行对企业信用评估的重要的参考依据。”

区块链技术不可篡改的分布式的记载,在多方参与主体中很容易达成信任。而以区块链技术为代表,结合了5G、IoT等技术以后,会使更多的数据和信息具有不可篡改、可交易、可确权、可溯源等特征,“所以我相信未来区块链技术可以催生新的数据资产。”

2019年底,中信银行确立了数字化转型战略,搭建了中信大脑,并从美国硅谷引进人才加强科技金融方面的应用。在解决信任问题方面,中信银行采用了NLP自然语言识别技术和图计算技术。

中信银行交易银行部总经理助理王海云表示,“把区块链往上移一层就是金融与科技的结合,区块链的应用场景很重要。金融层面上,不仅运用了区块链的链式储存时间戳等技术,还要通过通过共识算法、加密技术解决信任的问题。”

在区块链应用方面,今年初,中信银行为雄安新区提供了一套区块链管理资金的划拨清算的系统,确保从财政拨款到住建部门到一体承包商到承包工程队农民工工资,每一层都是清晰,可溯源不可篡改,资金不能被挪用。

作为科技企业的代表,英特尔行业解决方案集团CTO吴闻新也给出了肯定的答案,“其实现在科技的技术越来越多地被企业采纳,举例来说,原先电脑只是作为一个工具,但是随着电脑的使用逐渐变成资产,我们通过信息化手段可以了解它现在的使用状况,这些慢慢都会变成数字化的资产,一个企业除了电脑以外,还有大量其他的数字化信息,这些信息都会变成资产。”

资产紧接着就要面临的问题是:可不可以交易?怎么样追溯?而区块链技术在此基础上迈了很大的一步,解决了可交易资产的可信机制的问题。

在随后的交易中还需要通过人工智能进行用户画像、风险管控……整合各种技术,提供综合性服务,创造整个企业的虚拟资产的环节,同时能把这些资产流转、交易。

运单上链、账款电子化……科技创新在实践中落地 

以公路货运为例,所有的订单运单上链,在链上整个的资产形成的过程、资产的状态、资产的流转都能够有清晰的展示,银行就可以对着这些资产做金融产品的设计。最近,浦发银行和蚂蚁数字物流在公路货运、航运、供应链等多个场景上实现了基于这些资产金融产品的创新应用,这解决了物流企业的数字资产的问题:企业本身没有固定资产,更多的是资金流转过程中形成的应收账款。

中信银行也在应收应付类的电子化资产方面有初步实践,与双链通、中企云链合作,把应付账款作为电子化数字化的资产进行流转和融资。目前已服务约200家核心企业、超2000家小微企业,从2019年至今,单笔融资量100万以内的超100笔。

业内人士预测,在商业银行今后的应用中会有更多的信息上链,可以在更多的数据形成的资产中做金融创新的应用。

非标资产定价,探索IP资产化的可能性   

金融行业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从原先擅长的标准产品到现在开始处理非标产品,如果把思想再跳跃一下,从金融角度的行业来说,IP、艺术品、空间艺术等有没有资产化的可能性?袁蕊确认了产业当中普遍存在对艺术品进行数字化的可溯源探索的现象,她同时指出,在金融应用方面还有2点有待完善:一是数字资产权属关系,以及在流转过程当中确权法律合规政策层面上的依据还需要完善;二是数字资产中的非标资产的定价缺乏制度依据,“从金融实践的角度来说,未来如果对数据资产权属关系、交易流转当中的确权以及非标产品的定价,产生了制度层面的依据和法律合规方面的完善,我觉得应该是能够成为银行的多样化的底层资产。”

王海云表示,目前已有个别银行试水版权融资、现代服务业融资,但尚未形成大规模的趋势。

技术能解决一部分的问题,但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IoT物联网解决信息的准确性采集问题,5G解决传输问题,区块链解决了真实性的问题。资产价值是可以采集到的,但资产价值的评估和认可过程中又有两个问题:第一,有公有的市场主体、有相应的交易市场才能采集到价值;第二,可迅速变现,如果一个资产不能迅速的变现,价值无法实现做了融资也没有用,如果有了风险不能处置,需要有快速变现的平台,在相关交易市场能够更进一步成熟的情况下,这有可能成为种更好的融资方式。

寄语5年后的科技赋能,袁蕊相信,未来会有信息、风控、融资等更多维度的上链;王海云畅想,大规模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会对银行整个金融服务的理念和手段会发生重大的改变,她大胆猜测,“或许5年以后机器审批才是合法合规的,人审批可能就是有问题的”;吴闻新认为在5年后,数字孪生会是一个很好的基础,“万物都可以数字化,而且都可以通过交易、通过可信的方式来进行处理。”

今天,历史悠久的产业和金融行业因为科技走到一起,通过区块链彼此建立信任,基于信任科技服务应用场景,推动了产融结合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