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经济和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国正在稳步建设多元化的城市交通出行体系,有智能网联的新能源汽车,也有陆空两用的飞行汽车,更有载人航天。在2021年12月3日BEYOND倾力打造的未来出行主题论坛中,BEYOND组委会邀请到普强首席执行官何国涛,亿航副总裁蒋瑜涛以及火箭派创始人程巍聚焦未来出行的可能性,并进行深入探

何国涛认为,自动驾驶一定会到来的。因为现在L3和L5自动驾驶已经在部分场景之间很做得很好了;另外一个原因就是自动驾驶一定是有趋势的。未来大家买车可能就像买手机一样简单,这样也会带来很多革命。普强做人机交互,需要人和车之间做更多的交互,语音、手势、图像识别、上网这些技术会越来越多。

飞行汽车也是近两年的一个热门领域,Morgan Stanley预计到2040年全球地空商业飞行市场的规模可以突破1万亿美元。蒋瑜涛介绍,亿航是一家专业的航空科技企业,其实是和汽车地面交通是有很大的区别的。亿航所在的行业是城市公共交通行业,城市空中交通行业属于航空交通运输业,也是一个全新的航空产业。城市空中交通行业伴随着四化(智能化、网联化、电动化、共享化)而产生,未来城市公共交通行业也会基于四化的发展而去发展。自动驾驶是城市空中交通领域未来要高频运行的一个必要条件。智能网联是城市空中交通管理,在日常飞行中,行业监管单位如何去监管他,需要智能网联这样的新基建。电气化是城市公共交通的低碳高效运营的技术基础,因为电气化,减少了很多机械动力的构造,而且它是无碳的,也是对中国实现碳中和的支持。共享出行就是未来城市空中交通的大众化的表现形式。

2021年是载人航天的一个元年,贝索斯、马斯克已经把人类送上了太空。但其实在程巍看来,载人航天领域其实还有一个很长的路要走。“航天要出大气层,受物理环境影响,比如没有重力,没有气压,温度非常极端,所以它在整个环境之下和在大气层当中要做的生命保障系统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不仅要飞到那里,同时我们要保证人或者是生物是活着的,最重要的一点我们得回来,他是一个完全的全产业链。火箭要进行商业化,从成本的角度来讲都要做这些考量。最后我们要对现在的火箭进行很大的改进。我们现在看到能上天的人,都是经过了很长时间的飞行员训练,火箭是一个过载很大的飞行器,绝大部分人受不了这么高的速度。未来10年载人航天,我们要度过几个阶段,第一个是要把除了人以外的生物送上天。第二是要在过程中建设生命和环境保障系统的完善性和可靠性。第三要把成本降下来,如果单次飞行需要在100万美金,那肯定不是商业市场。第四是要解决火箭的技术性问题,比如火箭过载不要太快。第五是政策问题,需要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允许。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度过很多的门槛。”程巍进一步判断,火箭是一个方兴未艾的产业,未来十年肯定会形成一个产业。

城市交通也是推动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何国涛认为,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我国企业努力的方向应该是数据。中国的数据是特别多的,这是我们国家最有优势的地方,人工智能其实是算法加数据,有了数据,这些数据越垂直,越本地化效果越好。有这些数据可以做到通过语音来控制车载娱乐系统,这样驾驶员在开车的时候就更专注。这里面涉及到语音识别技术,只要有数据就可以解决问题。另外就是判断车边的环境,用这些数据可以做得更好,让驾驶员在半自动驾驶下最安全。

蒋瑜涛表示,亿航专注城市公共交通的两个核心应用场景,一个是城市内的空中出行,一个是城际间的空中出行。亿航在这两个领域有持续研发并持续迭代升级的两个产品,即亿航216和亿航VT-30。亿航216正在进入适航取证的阶段,计划是在取证之后先通过空中游览的场景去切入运营,确保安全运行,不断地积累飞行数据和运行经验,同时带动城市空中交通行业的发展。对于航空器来讲,他需要找到他所需要的场景,把他的安全性和运营成本做到极致,这样才能实现未来的大众化和普及化。第二个是基于系统对系统的无人空中交通管理体系的探索和研究,未来飞行器可以自动驾驶,假设有成百上千的飞行器在飞行,监控系统应该是一套具有强大运算能力、实时通讯和实时接管能力的一套系统。第三是符合城市空中交通应用场景的基础设施的布局和建设。包括检疫的运营中心,类似于航站楼、起降场,不能说某一个人就拿着飞机就开着随便飞。关于面向消费侧和运营侧的数字运营平台的应用推广,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仅是让消费侧可以直接去打到飞机,对于运营商来讲,这是一个人、机、机场环境资源的管理的数字平台。这都离不开5G的高速安全稳定的通信解决方案在飞行监控、应急处置、高频运行等方面的支持。同时也离不开人工智能在自动驾驶、动态航线分配、按需航班管理等方面的一些应用。

今年两会的十四五规划纲要也指出,中国要发展壮大战略型新兴产业,关注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领域。火箭派正在打造一个空间生物实验室,程巍表示,“空间生物载荷是到载人航天之前的一个必须的过程。广义上来讲,空间生物载荷是包括载人航天,但狭义上来讲,我们更多讨论的是种子、细胞或者是模式生物在太空中的生存状态,我们通过他反馈得到更多的基础生物数据,为地面的生物制药,做出优化和解决方案。未来如果人类走向深空,所有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等在太空中和地面都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说这是我们急待解决的一个关键。火箭派现在聚焦三点,第一是如何把生物载荷装置和生物卫星的矩阵做好,从产品研发上,从功能实现上先完成第一步。第二步是如何和我们自己的火箭进行完美的兴建一体化的设计。因为生物具有很多的特性,它需要快速反应,需要可以返回,同时过载不能太高,需要完整的生命和环境保障系统,如何通过一体化的设计,提高载重比,提升经济性,同时保证可靠性,这是考虑的第二点。最后是我们在做的一切支撑性的工作,比如说发射场、发射服务、测控等等。这三点实际上都是为空间生命科学实验室做的保障。通过它一步步地去实现从模式生物到灵长类,最后到我们真正能够实现载人航天从小到大的闭环。”

火箭派还有一个长期愿景是要打造太空药厂和太空医院,程巍认为,这一挑战是全方位的。“第一,火箭作为载具本身需要更大的推力,需要更高的可靠性,成本更低。火箭的研发本身是以10年为一个周期,航天是一个周期特别长的产业。第二,对于中国来讲,我们刚有自己的空间站,但是对于空间生命科学的研究知之甚少,我们也会利用这些数据,反向去寻找要去做的生物载荷的具体方向。第三是关于政策和法律法规上,我们要有很多的突破,在外太空实际上属于一个公海原则,我们如何和平地去利用这些资源,我们如何返回大气层,如何和其他的各个国家达成一个公约,能够形成常态的商业化,实际上都是还没有解决的。程巍表示他很有信心的,因为这条路必然要走。”

蒋瑜涛随后概括了目前的行业发展概况,“现在UAM行业,在今年全球有很多的初创公司上市,国内也有很多的初创公司发布了新的产品,但是我们认为城市空中交通产业的商业化进程,他与互联网这种商业化进程的爆发是无法类比的。因为城市公共交通他具有航空产业的基因,这种基因导致他的发展必然要经过一个很长时间的技术沉淀,严格的行业监管,以及持续完善的生态体系的建设的过程。所以行业的从业者和投资者,我们认为都需要以敬畏安全、敬畏规则的长期主义心态来对待城市公共交通产业的商业化进程。第二个城市空中交通,虽然属于航空的交通运输业,但是对于传统的民航和通航,它是基于四化新科技应用而生的,他是与互联网大众消费和城市建设最紧密关联的航空产业。截至2021年年底,亿航已经实现了7个网点的常态化的试运行,现在在国内已经可以去体验测试类的飞行。城市空中交通的发展是刚刚开始,未来我们相信一定会有很多的挑战,但我们不认为这是障碍。亿航希望和生态伙伴监管单位,还有政策制定部门,一同持续推进行业的发展,让空中出行早日成为大家的一一种生活方式。”

现在车内技术相对成熟很多,车内现在要提高语音识别的准确度,挑战就是车里面的噪音,因为开车的时候背景噪音可以把所有声音都覆盖掉,所以普强现在要做的技术首先就是去掉噪音,其次普强正在做的声源定向。何国涛举例,乘客说:“我要把窗户打开。”我们要通过声音判断它来自哪个方向。另外一个口音,实际上困难的地方是怎么样解决几百种方言。解决方言最大的困难就是钱。因为可能是有10万人说这种方言,可是只有几百个目标客户,现在我们做了一种新的算法,可能要用10个小时的数据就能去解决。我们现在集中精力地解决的地方是怎么用最低的成本解决问题。

最后每位嘉宾都简短地介绍了各自公司下一阶段的业务发展规划,并给出他们的希望和寄语。

何国涛判断,自动驾驶一定会在这未来10年左右就大部分解决了。现在需要解决怎么样去做V2X这个问题,还要做好高精度地图。第二就是车载传感器,因为附近有车、有人,只要车载传感器感应出来加上V2X,自动驾驶其实会比人开车更简单。

蒋瑜涛表示,亿航会继续把飞行器做好,同时去联合行业的政策制定单位,包括生态伙伴一起去推动整个城市交通行业的发展。特别希望中国各个城市的管理者,现在应该去规划未来10年城市空中交通的基础设施、网络布局怎么去建设,怎么去发展。国际很多的城市都已经标榜自己是未来的空中城市。希望更多的中国城市提前去规划,这样才能实现产业的蓬勃发展。

程巍介绍火箭派未来两年的规划中节点和里程碑还是蛮多的,比如2021年就会有首发生物卫星上天,2022年会有3~4发,2023年的3月份计划的是我们的生物载荷火箭上天。最后程巍给大家寄语,“我们作为地球的主人,这是我们的家园,我们都很关心双碳的问题。另外我们也应该是一个宇宙的主人,抱着这样的心态,我们才能更好的开发航天,开发宇宙,开发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