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东南亚双雄最终走向的结局似乎又近了一步。
自2月份”再次“传出Grab重启了与GoTo的合并谈判并在随后被GoTo否定后,近期,这一堪称影响东南亚互联网行业走向的传言又迎来了新的回声。
本周早些时候,彭博社援引知情人士消息透露,Grab正在推进对GoTo的收购计划,且已开始对后者展开尽职调查。
该人士称,Grab一直在评估GoTo的账目、合同和运营情况。此外,Grab、GoTo及其相关股东也一直在评估收购协议的潜在结构和价值。不过,消息也表示,本次的“新”合并谈判仍在进行中,交易并不一定能达成。并且同样的,GoTo也在不久后作出了回应,表示“尚未针对任何潜在收购同任何一方达成协议”。
此次传言中,并未有关于新谈判的其他细节流出,但据二月份的消息,Grab对GoTo的意向收购价为70亿美元。
回到标题部分,作为本文的讨论重点,无论这一传言还会有多少新的进展或者否认,作为几乎成为了东南亚按需服务行业代名词的两大巨头,在这之后,这里是否只剩下一家存活者可能才是这些疑虑或者期待的交汇点。
而从这一点出发,在监管层面上,这个答案可能会倾向于是否定的。
目前,据彭博社分析师Nathan Naidu统计,如果Grab和GoTo合并,新实体有望在整个东南亚地区的按需服务行业中掌控60%到70%的市场份额,而这一数字也会在一些特定区域占据更大的比例——比如在印尼,二者共计的网约车市场规模将达到91%。此外,一旦双方合并,二者庞大的体量——如本栏目此前曾指出,基于23年的数值计算,Grab的按需服务为马来西亚GDP贡献了近0.5%份额,而这一数字在GoTo和印尼之间能达到2%(基于21年的统计),也将会对当地的经济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因此,无论是基于反垄断还是随之而来的针对结构优化(比如裁员)的审查考量,Grab和GoTo的合并会相当曲折且渺茫。
也不过,尽管Grab和GoTo看似难以合并,在另一些涉及方——比如资本市场看来,Grab和GoTo的合并也并非不可能。
根据彭博社的报道,面对较高的通胀率和利率水平,一段时间以来,东南亚消费者的做法是抑制支出需求。而这使得东南亚的24年在线支出增幅与上年相比下降了2%。于此,报道称,Grab和GoTo的增长率也从三位数的规模呈现急剧下跌。再加上二者在市场上展开竞争所间接压制的利润率,如果选择合并,无论是处于节省成本还是对交叉用户的需求再度发掘,在这之后,新实体显然会迎来一段不那么艰难的市场发展剧本。
最后也不能忽视的是,对这个环节中的另一方——消费者来说,合并的结局会是他们想要看到的么?或者更具体地来说,面对合并后必然所出现的用户补贴减少、但效率可能会在这些按需服务得到整合后而出现提升的局面,假如可以选择或者拒绝,他们会是怎样的念头?
当然,在本次传言之后,不难预料会传出更多的进展或者关于否定的传言。但无论如何,无论是走向合并还是基于合作或者维持现状,对Grab和GoTo来说,在东南亚,它们都将深刻且深远的存在下去,哪怕只剩一些痕迹——因为在这之前,东南亚科技行业的格局已经被它们所改变,现在就是它们所定义的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