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科幻电影里才具备的大冒险情节又继续在现实中上演了。

北京时间 11 月 27 日,洞察号登陆火星,并发回了来自外星球的影像画面,这顿时引起了社交媒体的一阵狂欢。可谓人人都爱火星车!然而,洞察号的火星之旅并非一帆风顺。

在火箭发射阶段,原定的发射安排就因为遭遇了临时故障而推迟了。而在 6 个月的航行过程中,洞察号也始终像是走在钢丝上的演员一样让人揪心,需要一刻不离地监视。好不容易到达火星轨道也没完事,特别是在着陆过程中经历的“恐怖七分钟”(指探测器经历火星大气下降时最容易出状况的时间段),着实让人为它捏了一把汗,这也难怪负责这项任务的工程师阿力拜会说:

“关于去火星的一切都很可怕,我们要乘坐火箭发射升空,而火箭基本上就是受控的炸弹。接下来,我们要在真空中航行 6 个月,持续遭受来自太阳的高能带电粒子的轰击。我们要前往一颗必须要瞄准的行星,因为一旦错过,就回不了头了。我们还必须要着陆。而且就算到了火星表面,部署设备时,任何事情也都有可能出错。”

好在众望所归,洞察号总算安全降落在此前预定的一个名为 Elysium 的平原开阔地带,正当工程师准备庆祝时,突然发现在拍摄第一帧的落地照时出了意外——工程师们收到了一个噪点密布的红色星球全景照片,他们本以为是拍摄器材在降落过程中受到损害,不过后来才发现是虚惊一场。原来,这是由于仪器环境摄像机在拍摄时半透明的防尘盖尚未去除,因此反馈到 NASA 大屏幕上看到的就是这样一个沾满尘埃的镜头画面。好在启用洞察号另外一个摄像头后,再次成功传回了首张高清无尘照片。

2011 年来的第一次以及 240 万个签名

事情到这里,NASA 的工程师们总算可以松口气了。但在社交平台前等待的吃瓜群众也同样兴致勃勃,据悉收看直播人数可能最高达到了百万,同为看客的笔者留意到,甚至有推特评论区的好事者讨论起了 NASA 员工庆祝手势蕴含了什么样的特别寓意?

之所以让人们兴致不减的可能还不仅仅因为这是 NASA 第一次在官方网站以外的地方(Facebook 主页和Twitter)进行直播互动,还可能是人们等待这一刻太久了——要知道这已经距离这家宇航机构的上次太空直播过去了六年之久。做一个不恰当的比喻,就像是你最爱的本山大叔在退出春晚许多年后突然在台上吼一句,观众朋友们想死你们了!你会作何感触呢?更何况这次登陆的地方不是其它,而是一个距离人类最近的类地行星。

再来看国内媒体热议的另一个让洞察号之所以受到极高关注度的因素——联合签名。也许是受到 Elon Musk 先生把刻有 “made by humans” 字符的特斯拉带入太空轨道的启发,这次 NASA 也搞了一把声势更为浩大的万人签名活动,官方收集到约 240 万个签名,其中有 262,752 个来自大陆(香港 13,163个,台湾23,546个)的戏码。这些名字陆陆续续在 2018 年 1 月 23 日被安装到探测器的芯片当中,作为国人同胞想必还是挺值得骄傲的。

使命非凡的这趟车

看了这么多,我们不禁要问,洞察号火星车带着哪些使命呢?

洞察号设计来源于它的前任“凤凰号”,拥有一块可以展开的巨大太阳能电池板,以便获得必要的电力驱动。此外,它还具有长达 2.4 米长的机械臂和末端的五指山抓斗来完成火星”抓娃娃”的使命。而作为世界第八个火星着陆器,投资达到 9.96 亿美元的它将对火星进行全面的物理调查,帮助科学家回答一系列涉及到这颗红色行星和太阳系内其他岩石星球的形成、演化及物质构成的问题。


具体来说:洞察号将从背板上抓取研究设备,将它们提到空中,再小心翼翼地放置到火星表面。它需要花上几周的时间才能钻入火星的地下。在钻洞的过程中,洞察号会定期暂停,测量周围土壤的热量传导效率。美国宇航局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首席科学家吉姆·加尔文(Jim Garvin)称,“洞察号”火星登陆器将勘测填补至关重要的未知信息,有多少热量源自于火星的内部。不管有还是没有,这些热量将向研究人员透露,火星由什么构成,它的成份与地球相比又有哪些差别。

洞察号工作寿命被设定为两年,当然这不代表它两年后将在外星上黯然报废,相反很可能和它的著名前任“好奇号”一样退而不休——后者曾探测到火星存在过水源证据,在光荣完成了这项重大任务后继续发挥余热,原本两年的任务被科学家无限期延长,一直到 2018 年 11 月 12 日,由地球 24 名科学家组成的团队依旧能发送指令控制、驾驶这台距地球约 1 亿 2,600 万千米的遥控车。“好奇号”变成了一直工作下去的探测车,甚至还被NASA官方做成了网页小游戏

MISSON X

无论是好奇号、洞察号还是它的各式前任们,最终都是 NASA 终极目标的棋子——Mars 2020 EXOMARS 计划,这项目标为到 2020 年 NASA 将执行火星 2020 探测任务,用搭载更多探测器的火星车来评估未来人类探索火星所存在的自然资源和危害因素,比如人类如何克服致命太空辐射、潜在的视力损失和骨骼萎缩。在华盛顿召开的最新新闻发布会上,美国宇航局前宇航员 Tom Jones 表示相信在 25 年内可以克服太空技术和医学障碍。

与此同时,像 SpaceX 这样的私人公司和其它许多国家正在积极研制可用于未来火星任务的太空技术。自嘲要去火星过退休生活的 Elon Musk 最近在接受 HBO 纪录片采访时表示,去火星旅行已经具备 70% 的可能性。正如他之前暗示的,这可能会是一次「单程旅行」,他希望「搬到那里去」。在此之前他向公众公布了一个雄心勃勃的时间计划——2018年派遣无人龙飞船登陆火星

如此看来,不光是前赴后继派遣更多火星车,对于 NASA 来说,任重道远的计划还是与埃隆·马斯克(Elon Musk)的 SpaceX 公司展开太空竞赛,看究竟谁能迈出“那个火星人来自地球”的一小步吧!

 

注:除社交网络图片外,文章其余图片均来自 NASA 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