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报道称,从多个信息源获悉,小米已确定造车,而且或将由小米集团的创始人雷军亲自带队。此消息一出,小米股票直线上涨,并引起了互联网的巨大关注。然而随后,小米公关便发布消息称:等等再看,暂时没有。

昨日,小米集团在港交所发布公告:“本集团注意到近日若干媒体有关集团拟进入电动汽车制造行业的报导。集团一直关注电动汽车生态的发展,并就相关行业态势进行持续评估及研究。本集团就电动汽车制造业务的研究还没有到正式立项阶段。”可见小米对于造车已经心动不过还在犹豫之中。

当下的节骨眼,造车的赛道愈发拥挤,除了造车新势力、老牌厂商、互联网巨头,苹果和华为这样的手机厂商也各有算盘,连贾跃亭都要回国了。这个时候如果迎上风口造车对小米来说真的是好事吗?

由来已久的观望

尽管在2015年之前,雷军并不看好造车新势力,但在2015年和2016年,雷军通过顺为资本先后投资了蔚来和小鹏,谨慎如他,当时以跟投为主,未占太多股份。2018年,小米已经跻身国产手机头部厂商并成功上市,开始寻求更多业务上的探索,在内部启动了名为 “micar” 的造车项目调研,由负责制定小米战略的参谋部牵头。

2019年第三季度,小米决策层在董事会上再提造车,王川拿出汽车行业调研报告向雷军建言,认为 2019 年底到 2020 年初,是小米入局造车的时机,但雷军仍有顾虑。同年年底,蔚来创始人李斌向雷军寻求帮助,雷军提出以控股蔚来为条件,李斌没有答应。

同期在小鹏汽车进行的4亿美元C轮融资中,小米通过旗下注册在英属维尔京群岛的 Fast Pace Limited 公司投资了5000万美元。可见这个时期雷军对于造车的心态已经开始转变。

2020年全年,特斯拉市值涨幅近7倍,2020年中上市的小鹏和理想,市值与IPO时相比最高涨幅达 300%。而蔚来则在这一年触底反弹,年内最高股价涨幅达14倍,市值一度超过小米。

2020年11月,上汽集团、浦东新区、阿里巴巴集团宣布联合打造全新智能电动汽车品牌“智己汽车”。不久后的2021年1月,珠海国资被传通过格力集团和华发集团向贾跃亭参与创办的新能源汽车公司 Faraday Future(FF)投资20亿人民币。同月,百度宣布正式组建一家智能汽车公司,并与吉利合作进军汽车行业。

近年来,还不断穿插着苹果和华为造车的消息,加上智能手机的赛道已经被头部厂商瓜分殆尽,雷军的观望或许早就开始了,然而他为何举棋不定?

小米的隐忧决定其无法任性

小米的手机业务向来利润较低,而造车前期投入巨大,而此时竞争无比激烈,烧钱进入自己并非绝对优势的领域显然不上算。乐视当年发展得其实还不错,但由于贾跃亭的激进使得资金链破裂,这样的前车之鉴,小米应该是不敢轻举妄动,所以也就一直通过投资来跟进造车趋势。

根据小米2020年第三季度业绩来看,其该季度手机出货量同比增长超过45%,手机业务营收同比增长47%,但是整体营收却仅同比增长34.5%,可见主要依靠手机业务拉动业绩增长。

而其近两年一直看好的IoT与生活消费产品业务同比仅增长16.1%,远低于整体营收的增速,尤其在穿戴设备市场正面临着华为的挑战。据IDC公布的2020年第三季度中国穿戴设备市场的数据显示,该季度小米在中国穿戴设备市场位居第二名,市场份额占22.0%,出货量则同比下滑7.7%。与此同时,该季度华为的穿戴设备出货量同比增长60.5%,市场份额达到28.6%,开始压制小米。

手机业务的亮眼表现还明显是受益于华为被美制裁,而近年来一直加快发展的IoT却突然失速,这对于其想要开拓新业务而言不是好事。有港媒摘录小米的业绩报告显示,小米在2019年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355.4亿元,而到了2020年第三季度却下降到302.6亿元,在营收、利润都大幅增长的情况,现金储备却出现下滑。

客观条件限制不容忽视

根据市场调研机构IHS Markit的最新报告,汽车芯片短缺预计将导致今年第一季度全球汽车行业产量将减少100万辆,相较他们月初预计的 67.2 万辆增加了许多,且他们表示这个数字仍有可能上涨。而业内就当前汽车芯片缺货情况普遍预计,汽车芯片产能紧缺或将延续至今年第三季度。

缺乏技术积累的小米想要造车,汽车芯片的获取也是一个问题,在产能受影响的当下,供应商显然将优先将汽车芯片供应给传统车企和造车新势力,因为他们的订单大而且营收较稳定,有一定的议价权和优先权。小米如果不寻求合作进入这个领域,在这个环节很难解决问题。

其次,生产汽车所需要的零配件数量和供应链把控难度,远远超过生产手机。如果小米只是投资或者控股,自然不用事无巨细都操心,而一旦自己开启魔盒,那么以其现在的实力,等到造出车来恐怕蛋糕已经被分完了,那时候小米汽车的竞争力还有多少,不言自明。

而且,汽车作为耐用品,消费者选购更为谨慎,不可能像手机一样快速卖出回笼资金,而一直以来小米在手机圈塑造的性价比标签根深蒂固,网友关注小米造车,更多的是希望其能够带来高性价比的汽车,而性价比往往意味着交个朋友但是没钱赚,这显然不是雷军想要的。

何况整车制造、电池技术和自动驾驶相关技术仍然需要大量资金去攻克,小米的性价比模式能够在造车上率先砸出突破性技术吗?要知道小米造芯到现在已经很久没有动静了,从零起步意味着数年的持续投入,这对现阶段的小米而言是巨大的考验。

结语

不得不说,汽车一旦智能化,或将成为手机之后的新流量入口。汽车作为行驶中的独立空间,未来势必将和手机、IoT产品一样融入人们的智慧生活场景,并创造出巨大的价值。

小米近年来在手机和IoT业务上一直稳扎稳打,然而智能手机的想象力已经贫瘠,汽车却愈来愈指向未来。对于汽车发展趋势的判断雷军或许早已转变,但是今非昔比,无论是产业链的把控还是软性技术实力(诸如无人驾驶)都没有杀手锏,何况苹果、华为虎视眈眈,小米目前不如继续做好IoT的平台建设,毕竟未来的智能汽车也一定不能躲开IoT这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