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国宣布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将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而食品行业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进程中扮演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全球粮食体系排放的温室气体占全球总排放量的三分之一以上。

要实现2060碳中和目标,食品产业链面临着巨大的绿色转型挑战,生物技术的创新将赋能食品、环境和医疗领域,比如替代蛋白包括细胞培育肉、植物肉、真菌蛋白等新品类的出现,能够有效降低传统畜牧业生产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为子孙后代提供可持续、健康兼顾美味的蛋白质供应;生物科技的进步让原先高度依赖自然环境和不可再生资源的食品原料生产,可以通过更清洁环保、成本更低的合成生物技术来实现;通过生物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改善人类的健康。因此不论是从食品端还是从医疗端,生物技术将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2021年BEYOND Expo中,BEYOND组委会联合亚洲领先的专注食品科技早期项目的风险投资基金Bits x Bites食芯资本倾力打造农业食品科技高峰论坛。其中,食品科技圆桌就食品科技领域投资、植物蛋白、合成生物等话题进行深度探讨,共同前瞻食品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食芯资本创始人兼董事总经理何瑞怡谈到为什么要关注农业和食品科技,她从几个维度做了食芯目前投资逻辑的分享。首先,农村人口老龄化,农村劳动力短缺等问题,需要大家思考怎么样透过更好的技术种出更多更好更安全的蔬果,这是接下来在作物方面遇到很大的挑战。其次,中国饮食依赖猪肉,未来如何更可持续地供应肉类蛋白,包括如何解决抗生素的安全问题,也都需要靠科学技术去寻找新的机会。再次,人们越来越多患上和饮食相关的慢性疾病,如何提供具有更多营养的食材到消费端,来保障消费者健康,也是一个挑战。

她认为目前国内投资的主轴过于聚焦下游,但是想要提升食品品质和产量,还是应该多关注供应链中上游的环节,比如育种和栽种。在农业科技的领域,他们更关注精准农业、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在食品科技领域会关注诸如替代蛋白等方向。

合成生物技术的春天

众所周知,中国用全球7%的耕地面积养活了22%的人口,而且中国的农业人口比起发达国家其实数量庞大,在这样的压力之下,粮食安全问题愈发被重视,这也意味着农业端对先进科技的需求有增无减。

对此,诺维信副总裁叶笑风表示,在中国的生产端和消费端对于先进生物科技的需求非常急迫,而且中国有着较强和较快的技术转化能力,加上资本和市场的催化,能很快将一些先进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运用到工业中。“中国对创新投入的韧性,可能跟国际上还有一点差距,如果能看到一个持续的有韧性的投入,那么我们整个合成生物学的发展肯定会在接下来的十年交出一份非常出色的答卷。”

对比欧美和亚洲其他国家来说,厚新健投创始合伙人兼CEO汤珣认为基于现有对食品安全的关注,目前国内农业生产的效率以及生产过程的安全性的相关课题实际上非常多。如果想快速在食品安全方面建立壁垒,实际上需要引用大量的新型技术,国际交流合作就不可或缺了。其次,在整个农业跟食品的产业链的构建,微生物和转基因技术的研究越来越重要。“生物基础技术的应用,会对上游到下游所有的产业方法和产品构建工具上形成更多差异化优势和产品。”

叶笑风认同微生物研究的重要性,随着合成生物学的发展,行业一定会随之发展。“因为上游的菌种构建体系会越来越复杂,必然造成的结果就是把需要的微生物大规模工业生产出来的难度可能会越来越大。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寻找足够稳定的微生物,也需要更精准的工艺控制,把上游基础研发构建的菌株有效并批量化生产出来。这里面其实是一个多学科融合的过程。”

事物的发展往往不是一帆风顺,合成生物学的几家领先的平台技术公司近期都经受了一些二级市场的波动。恩和生物创始人兼CEO崔好认为技术本身还是需要用产品推动需求端,然后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但是研发效率会受到很多困难的影响,我们会看到更多的公司以需求作为出发点”。

人类社会经历疫情之后,各个行业都在进行重塑。合成生物学本质上是一套新的工具,同时也是一套新的思想体系,它最吸引人之处是在最前沿的科技里它是最接近自然,又融合了人类最强的系统工程的一套工具方法论。叶笑风表示,合成生物学其实还处于发展的前期,也吸引了很多人关注,无论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还是从健康高效的角度,它都代表了未来。“但其实我们也必须承认它还在生命周期的初期,需要被培育。因为初期的发展很脆弱,只有以乐观主义的精神才能培养起来一个新兴的行业。”

替代蛋白的亚洲挑战

挑战往往蕴含着机遇,随着碳中和成为全球市场的共识,也催生出万亿美元体量的食品科技投资新商机。根据美国农业食品融资信息权威媒体AgFunder的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食品农业领域的投融资金额整体增长34.5%,而上游科技的投资金额体量自2014年至今6年来首次反超了下游品牌与零售渠道。

在全球创投市场,Ginkgo Bioworks日前与SPAC公司Soaring Eagle Acquisition合并完成,在2021年实现在纽交所上市。Apeel、Impossible Foods等多家公司成功斩获新一轮融资,估值均超10亿美元。而在亚洲及中国,著名机构投资人包括高瓴、软银、红杉、经纬、腾讯等等也在2021年纷纷加码投资食品科技。

替代蛋白或者植物基的食物,并不是一个新鲜事物,但是“替代”这个概念这几年才开始被广泛传播开来。

万德福董事长刘季善表示,近年来替代蛋白食品原料的需求很旺盛,销售量也在持续增长。目前研发机构、资本、大公司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是从终端消费者来看,反应比较缓慢,大部分消费者还没有形成二次消费,因此对未来还有更大的期待。

相对这个欧美企业来讲,中国市场考虑到的消费场景应该更广阔,不同的消费方式,应该用不同的产品来满足需求。目前的中国人在消费口碑上受传统产品的影响深重,要想建立起成熟的替代蛋白消费习惯,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他认为要从优质植物蛋白原料的精准提取、风味改进提升和生产工艺改良三个方面去突破,“从消费者的需求出发,研发出更多的产品来满足不同的消费者。欧美国家的食品种类相对单一,但是他们在新产品研发方面和消费者行为探索上依旧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目前替代蛋白市场慢慢走向成熟,消费者的期望也不断增长。”

绿客萌创始人兼CEO杨大伟作为素食主义者,他认为对整个亚洲市场来说,需要更多的时间去培养相关的意识,“推广素食涉及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并非一日之功”,杨大伟采用的是根据B端和C端不同需求分别突破的方式,以此推动产业链转型和民众认同。

Hey Maet创始人兼CEO洪小齐指出,植物替代蛋白这个领域从2019年起方兴未艾,前期要有不同的产品去打动中国的消费者,包括前期的研发,工厂对于上下游的资源整合,这需要全行业的共同努力。未来替代蛋白市场的百花齐放,不仅仅需要上下游的企业来努力,也需要监管机构等目前尚未完善的顶层设计,所以前景分外广阔。

“对于产品这块,不同的市场用什么样的产品去打动消费者,是一个非常核心的问题,我们现在会采用零食切入市场,就源自于对中国直播市场的判断。我们了解到中国植物肉的消费群体整体偏年轻,受教育程度也偏高。基于这两点,一二线城市是主战场。”

荷兰合作银行总监黄文君认为替代蛋白目前属于一个新的增量市场。目前来看,市场能不能通过技术改进口味,为消费者提供一些更美味的产品,是植物肉存续的关键。只有当口味符合大众的要求,消费端才有可能形成规模,随之降低成本,形成良性循环。

以中国的情况来看,素食主义者的数量大概在5000万以上,弹性素食主义者可能高达两三亿,所以中国本身的消费者基数足够支撑该市场的未来发展潜力。如果这个市场未来要达到大众消费的规模,成本和价格的把控至关重要。

“我们觉得成本效率是植物肉产品价格下降的一个关键因素,未来可以通过规模化量产,同时提高作物的转换效率,变革蛋白质的提取方式来实现。国内外已经有一些不错的借鉴,首先是研发的投入跟技术的改进,可以借鉴一些好的挤压工艺和发酵工艺,另外就是产业链的协作,有些企业已经可以逐步实现从产品概念到品牌支付这样一站式的产品解决方案,并以此来获得定价能力,因此竞争会越来越激烈。”

总结

在替代蛋白产业发展过程中,无论是产能、价格、专利以及场景的营销,其实都将面临挑战。新口味、新来源、新体验、新生态的替代蛋白作为未来的发展趋势,已经开始展现出一个新的画面。我们相信更具性价比的技术解决方案,正在让替代蛋白的成本越来越低廉。围绕着植物肉细胞肉展开的探索,可能会推动中国诞生自己的世界级替代蛋白巨头,在这个过程中离不开来自产业界、投资界和监管机构的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