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Kit作为苹果自家的智能家居方案,自诞生以来进展缓慢,并且日益边缘化,在国内提起智能家居,大家普遍会联想到小米,海外则是谷歌、亚马逊的天下。即便如此,这块日益崛起的市场苹果似乎并没有打算放弃,今年在iOS 16中苹果重新强调了HomeKit,在即将推出的Matter标准发布之前带来了完全重新设计的Home应用程序,并正式宣布 HomeKit将在今年晚些时候开始兼容Matter协议,包括谷歌、亚马逊、飞利浦、欧瑞博、Yeelight、Aqara等成为首批支持品牌。

IDC预计,2021年中国智能家居设备市场出货量约为2.3亿台,而这一数字将在2025年达到5.4亿台,年复合增长率达到了21.4%,这块蛋糕苹果虽然没有尝到甜头,但是苹果的不甘心已经显而易见了。苹果能否借Matter扳回一局,在非HomeKit势力圈攻城略地?

HomeKit并非难担大任

尽管HomeKit在2014年就已发布,但直到2015年才迎来了首批硬件产品,到了2016年iOS 10中才出现Home应用,用于统一管理支持HomeKit的设备。

与其他智能家居平台不同的是,端对端通讯与本地化是HomeKit的特点,需要点对点的IP请求,决定了路由器需要非常强大的瞬时数据交换和处理能力。HomeKit家庭中枢的理念是它始终处于开启状态并始终连接到你的家庭互联网,因此苹果后续又推出了有一定计算能力的HomePod和HomePod mini来承担智能家居的逻辑运算。

作为一个云端协议,加入HomeKit需要通过苹果的Mfi认证。HomeKit会把通过认证的产品识别为一个“配件”,然后通过HomeKit Accessory Protocol(HAP)协议进行控制。当HomePod处于跟智能设备同一个局域网中时,HomeKit是直接通过Wifi和蓝牙对设备进行控制,所以断网时除了Siri依然可以使用。而当iPhone位于外部网络时,控制指令可以通过iCloud进行传递。

由于苹果强调的本地化,不仅隐私与安全这些方面会更出色,也不至于过度依赖云端。而不像小米之流需要将指令和设备状态先发送至服务器、再下发到设备上,因此小米的所有传感器基本上都需要通过网关才能接入到米家实现智能。昨日米家 App 崩溃问题,就暴露了其这一缺点,网关中枢失灵下本地化不畅导致智能家居设备基本无法智能化控制。

Matter不是接棒是引流

一年前,有感于智能家居生态的碎片化,为了解决智能家居通讯协议割裂、平台不互通、体验复杂的问题。由谷歌、苹果、亚马逊三方参与的“连接标准联盟”(CSA),发布了一套全新的智能家居互联标准,即Matter。国内的小米、华为、涂鸦智能等厂商也加入了其中。

作为基于IP的标准化连接协议,Matter是在以太网、Wi-Fi、蓝牙和Thread等技术之上的应用层运行。该协议可以看作是一个大一统的标准,其能够实现跨系统、跨平台进行连接、控制、数据共享,这种极强的兼容性也得以让不同类型、设备、品牌、生态的设备间,可以实现高效互联。这将意味着如果你哪天厌倦了苹果HomePod mini,理论上也可以换小爱同学(只要它支持Matter)来控制家里的智能家居设备。

Matter的推进,或将使更实惠的智能家居设备购买、更简易的流程设置、更好地工作协同问题迎刃而解。有了这样一套标准,意味着很快就能在大多数智能家居设备中形成一套共通语。用户可以随意挑选智能家居设备,并将其连接到任何你常用的App。这个时候海量的设备,可以通过原生Matter认证或者桥接的方式进入HomeKit体系,从而避免了和开发流程极为严苛的HomeKit短兵相接,这就自动解决了HomeKit的生态短板。

有了Matter协议之后,智能产品可以实现本地运行。即使出现断网的情况,智能设备仍然能正常工作,这也很好地衔接了苹果用户在HomeKit下智能家居的使用体验感。而且本地部署的Matter能够进一步缩短云端计算的延迟,还能提高数据安全性。

总结

在智能家居早期的竞争中,各品牌纷纷试图组建自己的生态圈,在跑马圈地的征程中使用户的选择越来越单一。Matter作为一个一统天下的应用层协议,理论上对基于Thread、Zigbee、Wifi、蓝牙等的设备均敞开大门,通过了Matter认证,就能更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产品,进行更随心的智能家居组合。而品牌也可以借此避免同质化竞争,这不仅对于苹果还是其他有意接入Matter标准的厂商都会是一个新的开始。